乐山大佛景区

巍巍大佛立唐朝,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雄伟巍峨。



乐山大佛景区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以“天下第一大佛”为核心,以“壮、雅、清、逸”为特色,是具有观光、朝圣、文化、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嘉州长卷是乐山大佛景区的序曲,被文化气息和商业氛围包围的嘉州长卷是大佛景区服务功能的组成部分。嘉州长卷是明清仿古商业街所呈现的业态,主要为特色主题餐饮、名特小吃、风情客栈、茶文化品牌展示店、嘉州会馆、婚庆主题酒店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嘉州记忆的一部分。



嘉州长卷的建设,注重内容与形式结合,各种围合、半围合空间,体现了嘉州传统自然村落、聚落、院落规划理念;街区景观及文化景观与三龟九顶城和岷江等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体现了嘉州山水景色的“秀、绝、美、雅、壮”。 


 

乐山大佛博物馆修建于2005年,设计别具匠心,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用材色彩采用的是与乐山地区的山石一致——红砂岩的颜色,代表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依山取势,就山就势而建,在山崖上还遗存了几处东汉时期的崖墓遗址,现代建筑与自然地形融为一体,将陌生感融入现场感,拉近游客体验距离,这种自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特色,在全国博物馆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三是博物馆设计按照华南理工大学“非建筑”形式的建筑理念,外部环境仿崖墓修建,造型独树一帜。


博物馆由乐山大佛陈列馆陶瓷石刻艺术馆书画艺术馆三个展厅组成,有近两百件国家珍贵文物,这也是一座反映乐山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博物馆。


嘉定坊起步于牌坊,与游客中心、乐山大佛博物馆、乐山大佛剧院等设施三位一体,在承担乐山大佛景区各项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拓展了景区的外沿,使游客的游线更具合理性。



 

嘉定坊是一条再现嘉州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休闲街景。古嘉州早在明代时期,城内纵横交错的里巷计有约三十多条,坊中店铺林立,城市经济繁盛。古街全长600米,分为嘉定古坊、青衣里、望月堂三个主题区域,内设客栈、茶坊、酒楼、酒吧、戏台等娱乐和商业场所,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风味小吃与工艺品、土特产展销为一体。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古街展示出“古嘉州”明清时代的历史文化风韵。




 

有言道,乐山大佛“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其实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乐山市的佛像的通称。它通高71米,肩宽24米,头上的发髻多达1051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坐佛



乐山大佛是在一种名叫红砂岩的岩石上雕刻的,这种岩石质地疏松,非常容易风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佛周围的岩石都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指的就是成功路上的伯乐与机遇,乐山大佛最重要的伯乐就是最初的主持修建者就是海通禅师。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大佛历经1300多年却能够“千年仍未老”吗?其实这大佛千年不老的原因说的就是“地利”,这里的“地利”指的就是大佛的地理位置: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的阴坡面,处于江湾地段,隐藏在山体之中,加上周围还有非常茂密的树林,这就有效的减少了风雨的侵蚀和流水的冲刷,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大佛“衰老”的脚步。



另外,在大佛修建完成之后,当时的人们还修建了一座高13层的楼阁“天宁阁”来为大佛遮风挡雨,只可惜这座摩天大楼在明朝时期军阀张献忠的叛乱当中被战火烧毁掉了。

 



说到这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这大佛没了天宁阁的保护,它又是怎样避免风雨侵蚀的呢?这我就不得不跟大家来说说大佛的自我防御系统“泉从古佛髻中流”了。这套自我防御系统具体就是说,在大佛发髻的第4、9、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大佛衣服上的褶皱相连接,在其背后还有左右相通的两条排水洞穴。

 


这些巧妙地水沟与洞穴组成了一套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来减少雨水对佛身的冲刷和侵蚀。再加上历朝历代政府部门对大佛的修缮和维护,这才使得大佛历经千年依旧如我们现在所看到这样的神采奕奕。
 

海师洞依山崖凿壁而成。相传,海通禅师就住在这里。洞有10米深。洞额“海师洞”三字,是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


 

洞口海通这通“抉目捧盘”的雕像,讲述的就是这位高僧的传奇故事。海通在公元710年前后从贵州翻过崇山峻岭,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了凌云山,选择在此结茅。在长年累月的修持中,他眼见三江不时吞噬过往船只,不由心生慈念:倘若凌云山就是一尊佛,眼前这三江还能这么肆虐吗?他便做出了一个从此改变嘉州命运的决定:开凿一尊与山齐高的弥勒大佛!公元713年,海通和尚筹建凿刻乐山大佛之时,集中在中国北方的工匠们已局部南移。



这项浩荡的工程惊动了官方。当时的嘉州知州要求海通将募集的资金交由官府来操办。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知州是个贪官,是想个人私吞这笔巨资。海通是个倔和尚,任你威逼利诱,就是不愿交出钱来。



 

州官拿他没办法了,只好恶言诽谤:你一个出家之人,修“经律论”三藏,持“戒定慧”三说,不成想凡胎肉眼,心中贪欲,两眼视钱,还算修持高僧么?海通和尚也非凡了得,说我心中无欲,目中无物,不信,我将两个眼珠挖掉给你看。说完海通和尚一手捧盘,一手挖出双眼。这就是历史上“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说法。

 

 凌云寺在凌云山顶,被凌云九峰环抱,因大佛所在地,所以又叫大佛寺。


凌云寺创建于唐代,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据史料记载,凌云寺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

 


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可见会昌以前佞佛之风成行。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以僧尼“耗蠹天下”为由,下令灭佛,凌云山寺庙仅凌云寺因“做工精妙”而保存。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分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维修,保存了现在面貌。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



凌云山上还有其他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灵宝塔、东坡楼、清音亭、苏园、月榭、碑林、下观音寺、壁津楼、黄莲古炮台、麻浩渔村、麻浩崖墓等。

 

▲东坡楼

▲灵宝塔

▲清音亭

▲苏园

▲麻浩渔村

▲麻浩崖墓

▲碑林
 

这座长虹卧波的大桥,就是连接凌云山和乌尤离堆的“濠上大桥”



过去,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只有一道简陋的索桥。前任乌尤寺主持方丈遍能大师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发愿募资于1993年修造起这座仿古大桥,并亲自题写了桥匾。濠上大桥全长98米,宽5.9米,由“三拱、四亭、二廊”基本结构组成。

 


跨过桥,我们就进入乌尤山了。清朝年间,川籍诗人张问陶一句“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的诗画意境,让全国文人圈在自我想象中看到了隐隐约约的乌尤山这堆“绿影”。



有寻根癖的文人雅士,重提李冰治水公案,在都江堰之外,复又找到一处“离堆”。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认为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开凿麻浩溢洪道,引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也有人称为“青衣别岛”



但“乌尤”之名由宋朝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所取。他认为“乌”者,黑色,青苍也;“尤”者,尤甚,特别突出也,“乌尤”者,苍翠之尤甚也。
乌尤山自古森林植被一直保持得很好,现有古树名木114株。名贵树种有黄连木、银杏、桢楠、香樟等。树龄最长的是一根黄连木,树龄为275年。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唐代僧人惠净于唐代至德、乾元年间创建,距今约1200多年。唐代诗人岑参在嘉州做刺史时,曾上山访问惠净和尚,并留下一首长诗《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寄兵部杨郎中》,诗中有“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之句,足以证明岑参访惠净时,寺已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769年前,至少比乐山大佛早半个世纪。
宋末元初改朝换代的战争中,乌尤寺遭毁。明代景泰、成化年间,由乐山杜、胡二姓族众集资,先后建造弥勒殿、大雄殿、无量殿、乌尤殿。明朝年间,知府魏瀚又建旷怡亭。清光绪十七年(1891),四十二世方丈东仑重修乌尤寺,开坛传戒。1902年,四十三世方丈朗清增补乌尤寺客堂,修聋山门楼阁。僧俗两界前赴后继,历经千余年,终于奠定了乌尤寺宏大而紧凑的格局。



乌尤寺的殿宇共有七座,主要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乌尤殿,全部都集中在乌尤山上。建筑依山取势,鳞次栉比,在我国寺庙建筑中,可谓别具一格。各重殿宇高下相间,布局巧妙,让人疑似迷宫;但穿行出入,清晰流畅,殿宇与殿宇之间,层次分明,递进自然,仿佛流泉于九曲流觞之中。



 

乌尤神像是乌尤寺供奉的镇寺宝像,是乌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铜整体浇铸,高两米,重约三千公斤。造型古朴,威严生动,是典型的印度造像风格。

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