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叮铛”声,探寻儿时的味道

在沐川

多年来一直有小贩挑着箩筐

或推着自行车走街巷

一边走一边敲打铁片

耳旁传来清脆悦耳的“叮铛”声      

人们大老远一听

便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吃白糖就是吃麻糖了。麻糖,又叫麦芽糖,以大米、红薯、麦芽为原料,经过十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麻糖色白如霜,软糯甜鲜,香味扑鼻,甘甜可口,风味独特。

    儿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这样丰富,糖果还是奢侈品,麻糖成为孩子们解馋的首选。听说在沐川县武圣乡还有人采用纯手工制作天然麻糖,11月27日,笔者凭着记忆中的味蕾,探寻儿时的味道,探秘传统手工制作麻糖技艺的传承人。

    在武圣乡罗山村4组,笔者见到传统手工制作麻糖技艺的传承人陈伯定,现年51岁的陈伯定24岁便跟随父母学做麦芽糖(麻糖),担起箩筐走乡场,敲着“铛铛”卖麻糖。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陈伯定打过工、挖过煤炭、种过庄稼,一到冬季做麻糖的传统始终没有丢。


 

    说起做麻糖,陈伯定有说不完的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麻糖的制作工艺复杂且利润空间小。因此,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麻糖制作工艺。“因为工序繁琐,多数人改行做别的了,我一直在改进做麻糖的工艺,觉得还是做麻糖风险不大,效益还可以,在家还可以照顾妻儿老小。”陈伯定说。

    做麻糖,首选颗粒饱满的新鲜小麦,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小麦能正常发芽,产生足量的淀粉酶,便可以产出更多麦芽糖。

    走进陈伯定家,一股浓浓的麻糖香味扑鼻而来。为了腾出制作空间,陈伯定投入10余万元在楼顶建起了“生产车间”,小麦培育发芽,大锅慢熬出色都在这里完成。

    几十年来,他依然坚持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手工制作麻糖技术:先把小麦培育发芽至黄色,打碎麦芽后,按一定比例分几次入锅同糯米煮熟、熬成糖稀,当糖稀渐渐变软成胶状,接着便徒手抓起滚烫的糖胶,像扯拉面一样反复拉长增加韧性。然后将麻糖压平摊开,将炒制的花生芝麻放在上面,像包饺子一样合拢封口,再将麻糖一点一点拉长至手指粗细,切割成段,放在有米粉的簸箕里,冷却后糖胶会变得坚硬酥脆,此时麻糖便制作成功了。


 

    陈伯定说,熬糖是制作麻糖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是两种原料混合熬制,需要按照特殊的比例下锅,比例不合适,口感就不对。大锅熬煮,必须掌握好火候,火大了易糊,火小了熬不成丝。一般来说,从切碎麦芽到麻糖剪断成节大约需要10小时。经常凌晨3点就起来生火,一日三餐不能按时吃,当天制作的麻糖要成形装袋,一气呵成。

    原糖熬成后,陈伯定徒手将20多斤重的黄色原糖打个结后套在木质的工具上,开始拉扯。每次拉扯,陈伯定都会后退几步,身体向后仰,把麻糖拉成水袖一般后又重新把糖套在木头柱子上,如此反复,直到麻糖变得酥软蓬松,颜色也由黄色逐渐变成乳白色。从父辈那里继承的手艺,传承几十年来没有太多变化,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淘汰。

 

    在如今讲究效率的时代,陈伯定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麻糖。他告诉笔者,有人建议用机器做麻糖,但无论是搅拌,还是最后的拉扯,很多“火候”是机器不能掌握的。“我坚持纯手工制作,就是为了留住千百年来的麻糖味道。”陈伯定说。

    因用材纯天然,陈伯定制作的麦芽糖吃起来很香脆,口感甜度适中,有助于消化,受到消费者好评。陈伯定虽已年过50,仍然很“潮”,注册了自己的抖音号,目前已有2000多名粉丝,最多一条视频观看量达200万。

    依靠良好的口碑相传,陈伯定通过网络及微信平台打开销路,手工麻糖卖到了湖北、上海等地,去年累计卖出3000斤,实现收入6万余元。

    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出产的麻糖受到市场欢迎,陈伯定开始围绕麻糖做文章,注册商标,改进包装,增加人手,壮大传统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如今,各类零食琳琅满目,传统麻糖受到冲击,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会时不时响起“叮叮铛”的叫卖声,那声音总会引来顾客,去追寻记忆中的味道。


 

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