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morou Former Residence in Shawan
沫若故居是郭沫若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占地面积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是一座四进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平房,共有大小房间36间,集居室、商铺、家塾和园林于一体,至今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这是郭家的“郭鸣兴达号”商铺,是以郭沫若祖父“郭鸣达”的名字命名的,中间加了一个“兴”字,寓意着生意红火,兴旺发达。商铺主要经营日杂山货、油盐米和药材。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常在这里为乡民义诊,深得乡民敬重。
来宾请看这副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这是郭家的传家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他要求郭姓后人处世要坦率真诚和厚道,这也是郭老秉承一生的信条。

 

我们现在来到第一天井,左侧这间是郭沫若大哥郭开文的书房。1932年母亲逝世,大哥郭开文在此含泪写下《先妣事略》和《祭母文》。

1892年11月16日,文化巨匠郭沫若便诞生在这间不到14平方米的屋子里。

各位来宾看到的这尊塑像,是故居80年恢复对外开放时,由四川美院赠送。上面这块“汾阳世弟”横匾,是唐朝中叶曾爆发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唐肃宗便派郭子仪去平定了爆乱,便封他为“汾阳王”。后来凡是郭子仪后人都会挂这块匾。其实郭子仪和郭老家族并不是本家,只是同姓,因为一个是山西的,而郭老家族是福建宁化县的,清代初年才迁到这里,为了彰显家族显赫,抬高门第,郭家便悬挂了这块匾。各位来宾中如有姓郭的,也可在家悬挂这块匾。

这间居室是郭沫若大哥郭开文的房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攻读法制经济。辛亥革命后作四川军政府交通部长。后在重庆刘湘处任秘书长等职至死。当时他大哥在省会成都东文学堂读书时,把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科学源源不断的传达到沙湾场。间接的对他起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郭沫若在自传中一再告诉读者说:“除父母和沈先生之外,大哥是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我的童年》)“我到后来多少有点成就,完全是长兄赐予我的。”(《我的学生时代》)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二天井。这间是1939年年时值郭沫若父亲郭朝沛86岁寿辰。也是郭沫若因婚姻失意,阔别故乡26年后第一次返乡省亲时,在此居住、会客、膳食的地方。在这期间进行了抗日宣传演讲,并在此为观峨小学(今沙湾小学)题词:“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学问是做人的基础,凡是须从基础做起。”墙上挂的“名关难破四条屏”是1939年,郭沫若回乡省亲,题赠给胞弟郭开运(字翊昌,沙湾小学第一任校长)的。“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害为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见,名之害细而难知也。”通过简单的一个对话,深刻揭示了贪名之害,认为人一旦为“名”所奴役,则会碌碌终身,所以必须自省、自警,加强“身心”修养,努力做“大贤大智”之人,才不会为“名”所累。时至今天,这幅条屏的内容仍深深地启迪和教育着我们要淡泊名利。

现在我们来到郭家厨房。在房屋内打井,在国内实属罕见。把水井盖在厨房旁,既卫生,又方便取水用水,只有大富人家才能做到。同时郭家提倡节俭,常把饭菜用竹篮装好,存放在水井里,自然这井就成了郭家的“天然冰箱”。

各位来宾所看见的这间居室,便是郭老的原配夫人张琼华于1912年初春出嫁到郭家时的新婚洞房。苏稽张沟人,比郭老大二岁,晚去世两年,80年90高寿病逝于乐山。郭沫若在新婚5天后,便远赴日本,她则在家恪尽职责,孝敬父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女性的优良品质。她淳朴善良,宽容大度,非常受人尊敬。

对面这间居室是郭沫若父母的晚年居室。郭朝沛是个略通医道,勤于经商,好施乐助,深得乡人敬重。他常谆谆告诫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这一基本家教,深深铭刻在开贞(沫若)幼小的心灵上。他因早年失学,故而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杜(荪福)氏夫人是个秉性高洁,治家有法,不严而肃的人。在郭沫若一生之中,对他的影响最深的是他的母亲。母亲虽然是一个宦家女儿,生于贵州黄平州,年幼时由于苗民造反,攻破黄平州,外祖父因城池失守,与全家一起殉节,当时他的母亲是由一位抚育她的刘奶妈(云南人)背着逃难,历经三年才逃回四川。但一点也没有沾染着什么坏习气,十五岁嫁到郭家。在郭沫若幼年时,她经常教郭沫若一些唐宋诗词和民间民谣。郭老在自传中常提到他母亲,说他之所以倾向诗歌和文艺,和母亲是分不开的。

各位来宾请看,这个神龛是当时郭家祭拜祖宗的地方。上面的横匾是当时地方官府和乡民为表彰郭父的盛德、仁厚之心送给郭家的横匾“宅启亲仁”。

各位来宾,我们来到故居第三进,左侧第一间是郭沫若第三位夫人于立群居室。原籍广西贺县,书法家。于1938年到陕北参加革命,并与郭沫若相识。1939年由周恩来主持婚礼,婚后生有四子二女。此间是1939年夏携幼子郭汉英随郭沫若回乡奔丧时居住的房间。

旁边这间和对面一间是郭家当时的饭厅。

这间居室是1939年郭沫若为料理父亲郭朝沛逝世居住的房间,在此间写下了《家祭文》,并合编了《德音录》专辑。当时国共两党要人都送了挽联,如:蒋介石、陈诚、陈布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现在请各位来宾回头看看郭氏家族对门的建筑和相同建筑的门有什么不同?

古时建筑是讲究对称的,但郭家的门却不是。一宽一窄,门槛是一高一低,这也是郭家的做人之道。喻意着做人要宽已待人,严于律己,也可以说是:财源广进,细水长流。

左侧这间居室是郭沫若胞弟郭开运的房间,观峨小学(今沙湾小学)第一任校长。一生有两位妻子,现第二位妻子魏凤英还居住在本地,寿高93岁。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走过这窄窄的过道,进入四进“绥山山馆”和后花园。一边走一边朗诵: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1897年春天,郭沫若出于自己的要求,四岁半就父亲引他到家塾馆向沈先生拜师。先生姓沈名焕章,是一位清代廪生,犍为县人。因家塾面对峨眉第二峰,先生命名为“绥山山馆”。 他在沈焕章先生的教导下,度过了整整八个春秋,为他后来文学上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旁边这间采光最好,又宽大的房间便是老师沈焕章居室。这是郭家所有房间中最好的一间,可以看出郭家对老师是非常的敬重。

各位来宾,我们通过馆前小道进入一座幽静的花园。这花园和郭家粮仓是文博专家根据郭老自传描素和郭氏亲属的回忆,复原和再现郭老幼年时郭家后花园的情景。

请大家随我走过这窄窄的小门,便来到了郭沫若纪念馆和沫若文化苑。苑区占地80亩。沫若文化苑是乐山郭沫若故居和郭沫若纪念馆内涵和外延的补充。
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