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klore in Jingyan: Mr. Lei’s Family
千佛镇雷氏家族大约于公元1369年(明洪武年间)自湖北省麻城县移居井研。明隆庆五年(1571年),雷嘉祥中进士,雷氏家族开始显赫壮大。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雷畅被“特旨补授内阁侍读学士。”后来,雷畅之子雷翀霄和雷畅侄孙雷轮都先后进士及第,同朝出任翰林院编修。乾隆年间是雷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有十几人在全国各地为官,于是产生“九子十翰林”的传说。关于雷氏家族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此选录几则以飨读者。
 

雷翰林巧选工匠留胜迹
□    聂先奎
 
听千佛老一辈人流传得有雷翰林用砍木马选木匠的故事。我们现在看到的雷畅故居应该是雷畅主持修建的。因为,史志上记述他“夙有能名”,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理论浸淫的雷畅,不可能不熟读宋、清两代官书《营造法式》和《做法则例》。
据说,他就是从木工最粗重的工具木马,即将一根完整树条锯成三段,粗的两段连接成马叉,余下的一段树梢则用来将马叉连接起来就成了俗话所说的马儿。因为雷畅故居工程巨大,木马用量多,需要的木工也多。于是雷翰林就叫来应征的木匠每人做两个木马甩到当门河头,三个月后再来做活路。三个月后,待所有木匠到齐后,雷翰林就叫各人把自己砍的马儿捞起来拆散,凡是拆散后榫头是干的就留下来。因为尽管只是木工必需的辅助工具,但是只有做工精细到严丝合缝,马儿的榫头才不进水,所以,你们看——这房子经过恁么久,哪儿找得到一处脱节退榫的嘛?!
              
雷翰林巧设灵堂迷盗贼
□    郭明清
 
相传,德高望重的千佛雷府九十岁高龄的老翰林归天后,请来远近道士上百人,每天吹吹打打,非常庄严隆重。道场做了一天又一天,都不见出殡。一日三餐后,上百道士轮番上阵,继续在灵前吹吹打打。日复一日,前后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每天一百桌丧宴。凡是来吊孝的,帮工帮厨的,甚至前来观看的,一日三餐随吃。因此在老翰林的吊孝期间,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家家户户都走空了,全都到千佛雷府家悼念老翰林了。
七七四十九天的道场做满,该出殡了,这天深夜子时,雷府上下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鞭炮声、锣鼓声,惊天动地。炮声之后,只见雷府大门徐徐开启,在灯火的照耀下,四十八架丧缓缓抬出雷府。号子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送葬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火光照亮了半边天。送葬队伍走了十里后,又分成东西南北四路,各行十里后,各分成十二路,每路一架丧,继续走十里后才下葬。
丧尽天良的盗墓贼们听说老翰林仙逝后,都暗暗高兴,心想等老翰林下葬后如何盗墓发财。老翰林一下葬,盗墓贼便蠢蠢欲动了,尽管盗墓贼从夜幕降临到星星日出,一晚到亮,累死累活,也没收获。挖开一座墓是空的,两座墓是空的,盗墓贼们仍不死心,继续盗,妄想奇迹出现。但盗墓贼累死了一个又一个,也没能盗得翰林之宝。
原来,足智多谋的老翰林生前为了迷惑盗墓贼,吩咐儿子,他仙逝后,一方面摆设隆重道场;另一方面用高薪聘请水手。待道场七天后,趁深夜,从后门将用胶布裹得严严实实,再用蜡浇注,不让进水的老翰林尸体,以及分成四大块的棺材,悄悄抬出,不点灯火,摸黑抬往千佛茫溪河猴儿石岸边。让四个水手先将分拆的棺材从猴儿石下的水帘洞潜入天台山暗道,拼好棺材后,又潜出水帘洞将老翰林的尸体及随葬之宝四人分工,抬的抬,扛的扛,将尸体和宝物又潜入猴儿石下的水帘洞装殓好后,将老翰林葬在天台山腹中。一切完毕后,这四人才又往回走,走呀走,可是怎么也走不出头了,最后困死在水帘洞内。老翰林的秘密从此就无人知晓。所以,几百年过去了,谁也没盗得老翰林之宝。                  
 
千年古镇百年翰乡
□    郭明清   宋  李
 
雷畅自告老还乡后,一切饮食起居都由儿子雷翀霄照料,为了使父亲在老家过得好,儿子雷翀霄借助雷府地形地貌,建造了随春园,引来河水作池水,随后又因地势修建了月到亭、香光阁,借得真山作假山,本来交友甚广的雷畅回到雷府后,慕名前来拜访的人很多,逢年过节除外,平时朋友拜访都要坐十一二桌,每次招待自然少不了酒,因此,光酒的开支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且重要的是酒质还不稳定时好时差,既要照顾好客人,又要节约开支,怎么办,雷翀霄向父亲建议,自建灶房酿酒,立即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雷翀霄便广集烤酒匠人,经精挑细选后选出李姓烤酒师傅为其制酒,并在雷府西南角选好址,绘好图,送与老翰林过目,雷畅一看,非常满意,吩咐吉日开工。经历半年后,终于酿出了绵甜爽口,窖香浓郁, 诸味协调的好酒。雷畅甚是高兴,这么好的酒,该有一名才行呀!这时雷翀霄说:父亲大人,既然我们雷家文翰如林,又是在家乡酿造,这酒就取名“翰乡”,顾名思义翰林的家乡,妥否?雷畅听后豪情勃发:千年古镇,百年翰乡,翰乡酒百里飘香,好!好!好!以后就叫“翰乡酒”。
这下好了,雷府不管客人来多来少不愁没有好酒招待。特别是雷畅71岁寿宴,儿子雷翀霄广发请柬,为父亲操办了120桌。有远方来的诗人、画家、盐商、茶商,也有本地知府、知县及乡绅,礼品收了一大屋,120桌没有空缺一席,好是热闹。宴后,雷翀霄为答谢各位亲朋好友不远百里来为家父祝寿,特意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坛酒,并说道:此酒取名“翰乡”,是我府上自酿的酒,诸位带回去请家人也品尝品尝。
自这次寿宴后,雷府酿造的“翰乡”酒,不胫而走,享誉四方,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发展为乐山千佛酒业有限公司。
 
雷翰林的传说
□    胡  元
 
传说,雷氏兄弟进京做翰林时,和珅想要拉拢他们,对他们较为关照。但是,雷氏兄弟看不惯和珅一手遮天,胡作非为,不愿与之为伍。因此,和珅对雷氏兄弟耿耿于怀。
有一天,雷氏兄弟和其他人在院子里编校《四库全书》时,一阵风吹来,把他们正在校看的书页全部吹翻了。雷氏兄弟中有一人脱口而出,“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和珅的耳目眼线众多,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他耳中。和珅立即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说雷氏兄弟是在讽刺大清朝不识字,胡乱翻书。皇帝听后龙颜大怒,交由和珅全权处理此事。
和珅因之前拉拢雷氏兄弟不成,对其早已心怀怨恨。于是,借此机会,公报私仇,将雷氏兄弟全部打入死牢,严刑逼供,不久雷氏兄弟一个个都暴毙于狱中。
不久,井研雷氏老家被抄。虽然没有抄出多少黄金白银,但是,所有的诗词书画都片纸无存。皇帝感念雷畅曾经的功绩让他告老还乡。雷畅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告诫子孙们: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种田,千万不要做官。
因雷氏家族成了大清的罪民,深感蒙羞,再也抬不起头,雷氏家族的人也都各奔东西,销声匿迹了。后来五通桥的一个盐商看上了雷家老宅,用低价买了下来。雷家的其它田地房屋也都陆陆续续的易主了。
和珅为了掩盖自己排除异己的罪行,把雷氏兄弟的所有资料全部销毁了。地方上的官员不明实情,以为雷氏兄弟对清朝存有异心,怕遭受连累便把记载雷翰林的资料也都销毁了。因此,现在很难找到雷翰林的相关史料。
雷氏家族虽然衰了,但是雷畅故居还在,它见证了雷氏家族的辉煌;门前的石狮还在,它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九子十翰林”的传说仍然家喻户晓。
来源:井研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