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峨眉山伏虎寺上行约二公里,经雷音寺过华严寺旧址,便是纯阳殿。这是峨眉山很特殊的一座寺庙:先是道观,后来成了佛寺。
据清乾隆《峨眉山志》,纯阳殿原名吕仙行祠,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御史赫嬴(道号卫阳子)创建。崇祯六年(1633年)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率峨眉县令朱国柱捐资增修,更名为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也就是说,它原先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
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名喦(一作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是河中府(今山西省蒲州市)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学道。咸通初,举进士第,任江州德化县令。其后隐居终南山修道,自称“回道人”。
早在宋代,吕洞宾就被神化为仙人了。《宋史·抟传》中讲到“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元代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道教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清乾隆《峨眉县志·仙释》载:“吕洞宾居二峨山紫芝洞。明督学王敕经行罗目(今峨眉山市罗目镇),知地下有异物,掘之,得石碑书‘紫芝洞’三字,字画飞动,如翔鸾舞凤,非人间笔也。旁注‘一山五口道人书’,盖姓名隐语耳。”所谓“一山五口”就是吕喦二字,喦为岩的古字。紫芝洞就是峨眉山第二峰绥山(二峨山)的猪肝洞,在临江河南岸的半山腰。这处喀斯特溶洞内离地面七八米处有一淡紫色钟乳石,高约1.5米,宽约2米,状若猪肝,因而得名。传说吕洞宾认为它像一朵灵芝,改称为紫芝洞。笔者于2014年11月12日考察了紫芝洞,洞高约12米,宽约23米,深约10米左右。峨眉民间相传吕洞宾隐逸洞中不食人间烟火,却能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全靠啜饮这“紫芝”上滴沥的清泉。洞口原有吕洞宾背负青锋剑端坐神台上的塑像,今像已不存,仍不时有人前来探访。
洞外有一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的残碑:“紫芝洞三字,宋真宗时吕祖曾为亲题,旁落‘一山五口道人’之款,千百年不知何以潜藏土中。有明代督学王使者来罗目街道,知地下有异物……”碑上的文字已经破损不清了。这段残碑文字,与上引清《峨眉县志》所载大体相同。1995年,峨眉山市文史工作者在绥山北麓泉北堰旁找到了紫芝洞碑。这是一块长约2米、宽约0.8米的花岗石碑,断为两截,阴刻草书“紫芝洞”三字,有唐人张旭大草的风骨,每字约50厘米见方,龙飞凤舞,遒劲流畅,两旁各有一行小字,右为“清净一鉴,奉其玄口”;左为:“一山五口道人书”。碑上无年月日,有几个字很模糊了。
(待续)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