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号”公交车开通,方便菜农进城卖菜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乐山大佛景区凌云寺弥勒殿前的楹联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弥勒佛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向众人展示了乐山这座城市的精神。
1300多年前,站在凌云山上,望着三江汇合处湍急江水,船只如落叶般在水流中上上下下,海通法师发愿决定在此塑造一座大佛,庇护往来船只安全。他花数年时间募集建造大佛所需资金,为保护善款与贪官污吏抗争,这浩然正气感天动地,更激发了广大人民造就大佛的雄心,也正因为海通法师的大无畏精神,这才有了如今这座象征着世间大爱与大善的世界最大弥勒佛诞生。
人杰地灵的乐山,古往今来,一直与勇敢无畏、善良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善良打底,用包容与宽广塑造着很多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
立于三江汇流处
容纳东西南北风
乐山的历史要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开明故治,传说先秦时期,古开明氏部落首领鳖灵率部从荆楚一带入川,定居南安(今乐山),率众垦荒治田,发展农、牧、渔业,古称开明故治。蜀王见状,安排鳖灵治理岷江洪水。鳖灵和族人们呕心沥血,对整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做了梳理,为后世的治水兴渠勾画了最初的蓝图。因治水有功,鳖灵后来取代杜宇成为蜀王。而后在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鳖灵和族人们曾居住过的乐山,因河患被除、土地肥沃,一直成为川西南重镇。
鳖灵已逝,但循着他的足迹,后人们将乐山城建设得更加美好。现保留下来的乐山古城始建北周时期,城墙多用红砂岩筑成,兼具防洪作用,体现了“城堤合一”的特色,古城墙从城区最高处的高标山上蜿蜒而下,“刊山为城”,延伸至江岸。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环绕,万物尽收眼底。
以大无畏的精神将城池建筑在三江交汇处,世世代代都在与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体现了乐山人的勇敢乐观;由历代外来移民构成,对人对事都拥有开放心态,体现了乐山城的开放包容。
成风化人心向善
点点滴滴谱华章
乐山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千百年来引来无数迁客骚人,也贡献了众多治国安邦、才华横溢的人才。不过最让人称颂的,是这座城市骨子里流淌的善意。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为老人让座是很常见的事;谁家有困难,时常可见八方来援助;在学校帮助下,女大学生带着父亲求学,校方为其安排了单间宿舍,同学也来帮忙照顾;担忧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通过众筹平台汇聚爱心捐赠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搭建起社区儿童服务站;高考期间,满城尽飘黄丝带……
早上,中心城区高北门,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小心摔倒在地。附近两名正在执勤的交警看到后,毫不犹豫奔向老人,将他扶起后慢慢走到一边,直到老人表示自己身体没问题后,两名交警才又回到岗位上。
还是在中心城区,晚上的龙游路白燕路口,车水马龙。一位老年人扶着轮椅过马路,腿脚不便的他过得很缓慢,直到人行绿灯结束还在马路中央。由于紧张和轮椅的惯性,老人不慎摔倒。正排在斑马线前等老人过完马路再开车离开的几位私家车驾驶员见状,赶紧下车,有的搀扶老人起身,有的拦住过往车辆,几个人齐心协力将老人安全护送过了马路。
在乐山,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个人行为虽只是时代浪潮的一股涟漪,但正所谓成风化人,这点点滴滴浸透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力量。
乐善塑成根与魂
传承创新济天下
2013年4月,体现乐山精神的表述语“乐善至美,创新力行”正式出炉。“乐善”与“乐山”巧妙谐音,反映了乐山市民从善如流,善行天下的理念;“至美”既反映了山美水美的自然禀赋,也反映了建设“美丽乐山”的时代追求。“创新”既是对乐山发展历史上“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总结,也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力行”则集中体现了乐山人民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务实特质。
在乐山广场上,海通法师的雕塑静静矗立着,见证他曾维护过的乐山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乐山曾经历战争的创伤,也曾见证无数悲欢离合,但它从未低下头颅,也从未以恶意还击。它所孕育的乐山人,以德待人,以善行事,虽建市不过几十年,可公益组织却遍地开花,将善沐浴到城市的肌理中,渗透到城市的骨子里,从而生出更多的乐善因子,回馈于这个值得我们期待和热爱的世间。
乐善之城,大爱人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