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旅游文化农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原则,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努力做到“四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旅游需要

  □特约评论员王红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高度重视,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于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主战场,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据报道,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超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8000亿元。通过大力发展和繁荣乡村旅游,广大乡村旅游从业者更加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广大旅游者和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地方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缺乏特色;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条件较差;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尤其是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不够。《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为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乡村文化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的根和魂,是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坚持旅游文化农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原则,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努力做到“四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旅游需要。

  第一,要加大文化旅游产品新供给。受历史文化、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乡村文化千姿百态、底蕴厚重丰富。一方面要靠挖掘潜力,重点提升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乡土文化、民间节庆等文化品位,开发更多满足广大游客需要的乡村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实体与虚拟、观展与互动相结合,让乡村文化和遗产动起来、活起来,走近公众、贴近游客。

  第二,要提升乡村文化旅游新颜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努力使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让游客更享受。

  第三,要培育乡村文明旅游新风尚。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要抓住当地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民俗乡土文化、农耕饮食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将其激活、保护、传承和弘扬,努力推动形成尊重乡村风俗、珍视乡愁文化、崇尚乡村文明旅游的社会新风尚。

  第四,要探索乡村文旅发展新机制。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天然融合体,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探索建立适合乡村特点的新机制。尤其要积极引导建立乡村旅游的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激发基层组织和旅游合作组织自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

  总之,作为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乡村旅游需要通过挖掘文化内涵,着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