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文庙,位于中心城区高标山(俗称老霄顶)东麓,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9月10日,乐山文庙迁建555周年纪念暨大修启动仪式在庙前广场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乐山文庙首次大修正式启动。


  金秋时节,掩映在葱郁树木中的乐山文庙,历岁月沧桑岿然屹立。脊兽端坐檐角,飞檐凌空、斜插云天,泮池残荷清骨,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人们缓缓走近,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去了解蕴藏于斑驳沉寂的红砂岩上、古色古香的梁架木构中的诸多历史故事,感悟文庙蕴含的营造技艺、先哲智慧和共同记忆。


 
文庙三迁
得胜地成“四美”

  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原址在乐山城育贤门外育贤坝上(今为大渡河河道),历宋元未变。明洪武年间大渡河洪水泛滥,冲毁育贤坝,为避水患,文庙初迁城中龙头山阿,次迁北原(推测在龙头山阿北),均因地势低洼,明英宗天顺8年(1464)经训导曾智奏请,三迁于高标山麓,即今文庙所在地。第三次迁建文庙,开挖半圆形月塘,整个建筑群的朝向定为坐西向东的格局。方志记载,文庙三迁高标山麓大兴土木营建时,在玄坛洞发现一石碑,上刻十字:“玄坛守此地,留与圣贤居。”意即此为风水宝地,专门留给孔圣人的。

  天顺末年,文庙三迁得胜地修建起来后,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嘉定四谏”之一、邑人程启充获赦返回故里,见文庙年久失修,慨然将扩建培修的义举担当起来。尽管他遭受奸党诬陷打击,仍以万分的热忱,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大业。他带头捐献百金及巨木若干,并游说募捐,以成就这一浩大工程。在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上至官吏差役,下至乡士村夫,自觉自愿,有钱捐钱,有物献物,有力出力。但因工程巨大,原材料不够,差不多就要停工时,天公作美,大渡河水涨,随波涛涌来许多漂木,百姓大喜过望,用舟船将木头集于岸边,等到木头的主人一到,以低廉的价格购得这批木材,解了培修文庙所需木材之急。

  经程启充扩建培修,文庙“庙学合一”的建筑规制日趋完善,四川按察使乔世宁自愿捐资购买儒家经典书籍存放于学宫尊经阁供士子学习阅读。明光禄寺卿马理撰《嘉定州重葺庙学记》赞美文庙“高明深邃,翚棘炳焕,甲于他郡。”称文庙遇水三迁得成“四美”。所谓“四美”:三迁得胜地,符合古贤所卜,此一美也;事出义举,官无苛敛,材木自集,若有神相,此二美也;高明宏邃,翚棘炳焕,甲于他郡,此三美也;师生膳外优以学田,业外博以诸藉,此四美也。

  明末袁韬、武大定盘踞嘉定,文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少参张能鳞慨然重修,经嘉庆、道光年间培修保存至今。

  如今的乐山文庙,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门)、露天燎台、大成殿、崇圣祠,次轴线上依次为圣域、贤关(已毁)、名宦祠、乡贤祠、执事更衣(已毁)、礼乐器房、左右庑殿、尊经阁、崇文阁以及围垣。各单体建筑,按礼制建筑规制设置,错落有致,体量适中,比例协调,层次丰富,组合为一进进完整的院落空间,成为嘉州儿女尊孔朝圣、崇文重教的文化殿堂。尤其是坐落于高台之上的大成殿,建筑技艺高超,装饰风格独特,高敞明亮,庄严雄伟,殿内28根楠木巨柱,用材硕大考究,柱础雕刻精美,为全川之最,我国古建专家罗哲文称赞“堪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媲美”。站在文庙戟门殿前,左览龙泓摩崖、八仙洞景、东山之胜,右观嘉城如画、三江汇流、凌云乌尤,堪称山水清奇、钟灵毓秀,建筑、人与自然三者和谐相融,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庙学一体

武大西迁文庙办学

  斗转星移,沧桑变幻。乐山文庙留下的如翚斯飞的绚丽印记,不仅育学子褪蒙昧,传大道以济世,谱写了嘉州人民守护文脉、崇文重教的壮歌,而且铭刻着嘉州儒家传播、人文蔚起的城市记忆,烙印下乐山儿女从未间断的文化守护与精神追求。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于1938年至1946年西迁乐山办学,以文庙为校本部,文学院、法学院设在尊经阁、崇文阁,图书馆设在大成殿,教室设在两庑殿,校长办公室设在崇圣祠。因教学之需,对文庙各建筑进行了一定的培修、改建,但整体格局与布局依然保存完好。

  八年间,武大师生秉承“明诚弘毅”的校训,名师云集,弦歌不辍,教育报国,培养人才,支持抗战,参与清点故宫文物,开办武大附中,举办科技展览会,支援抗战生命保障线乐(山)西(昌)公路建设等,积极支持地方教育、文化、工商经济发展,为新中国培养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作为抗战时期武汉大学西迁校址,乐山文庙承载着万千学子的情感记忆,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全国其他文庙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

  “不只如此,乐山文庙还成为全国著名文化精英的汇聚之地。”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讲解员何燚告诉记者,许多著名学者,如叶圣陶、朱光潜、苏雪林、吴其昌、王星拱等,都在乐山文庙留下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文庙以它历久弥新的坚毅沉稳,庇护了流浪于战火之中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而武汉大学则赋予了乐山文庙新的文化生命和价值内涵。令人欣慰的是,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乐山,城区的房屋大半已成火海废墟,而文庙依然屹立,安然无恙。

  1943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访问武汉大学,用相机拍下了乐山文庙的珍贵照片,如今保存在剑桥数字图书馆,向世界展示着武汉大学乐山时期的辉煌和乐山文庙的历史变迁。

  1946年,武汉大学撤离乐山后,当时的乐山县男子中学(后更名为乐山县第三中学)迁入文庙办学,书声朗朗,薪火传承。1952年,文庙大成门被拆,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1957年,乐山县第二中学迁入文庙办学,同年泮池被填平,1963年恢复。1994年,因办学之需,大成门处原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改建为三层仿古建筑,同年在泮池上修建水泥石拱桥。2008年,乐山二中撤出乐山文庙。


盛世培修

让文物讲好乐山故事

  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乐山文庙迁建555周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家、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严格按照《乐山文庙维修保护设计方案》,正式启动乐山文庙维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

  据悉,此次文庙大修工程,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工程范围包括文庙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以及庙内院落共15个单项。维修工程将严格按照“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和“四原”(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通过修缮排除病害,保存乐山文庙的历史信息,营造庄严典雅的人文空间。

  “乐山文庙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地,是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杰作,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浴血抗战的庇护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教育价值,已然成为海棠香国的文化之魂,名城乐山文脉高标的象征。”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胡方平介绍,乐山文庙维修保护工程开展期间,正抓紧科学编制乐山文庙陈列展示方案。

  胡方平表示,未来文庙陈列展示,将在传承文物建筑价值基础上,结合乐山城市文脉与文庙历史特色,按照区域功能划分,以祀孔朝圣为重点,以武大西迁乐山办学为亮点,以文化传播为方向,以故事体验为特色,融文化传承、研学旅游、文创开发、城市名片于一体,通过春秋大祭、开笔礼、成人礼、孔子讲堂、武大学堂、铎社志愿者服务、“六艺”研习拓展等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充分发挥文庙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把文庙打造成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与此同时,我市将大力推进以乐山文庙·老霄顶为核心载体的嘉州历史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脉高地,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品位,为城市旅游开辟新空间,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让城市游、景区游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