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2006年),我在乐山日报副刊部当记者,接到采访故宫国宝南迁乐山的任务后,先是走访了市中区安谷镇,听当年给国宝钉木箱子的八旬老人窦洪海讲述国宝往事,探寻藏宝的老祠堂和老庙子遗址,听窦大爷讲国宝鱼盆见水而游的稀罕事。如今,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当年他否认了我关于“阳光折射”的猜测,鱼盆到底真相如何,恐怕很难得知了。
离开了安谷,我去了峨眉山,那是2006年的夏天,我去峨眉山,要见的人名叫谭永富。
故宫国宝南迁,一共有超过百万件文物,先后走了上万公里、放这放那,转换地点,在四川时间最长,而就四川来说,则在乐山和峨眉两地时间最长,放在这里整整8年;量也最大,一共是16618箱,安谷9331箱,峨眉7287箱。
在安谷,我有幸找到了窦洪海,而在峨眉,则有幸见到了谭永富。窦洪海当年是木工,而谭永富当年是学生。如果说窦洪海是因为有手艺而成为了国宝的接触者,那么谭永富接触国宝是因为他的班主任老师。
老师姓那名心如,满族人,时任峨眉县中教师,教英语。除了老师,那心如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主任。谭永富1943年考入峨眉县中,成为那心如的学生,由于是班干部,和那心如来往较多,两人成为忘年交。
现在很多新闻报道(采访窦洪海和谭永富的记者,最早即是时任乐山日报副刊部主任的王京川兄和于铁成,后来很多报道乃至知网等都是从王京川、于铁成的《故宫国宝南迁乐山记》中摘取),都将峨眉办事处主任写作那志良,百科也是如此。对此,谭永富在写给我的一份资料上专门提到,他说,有人写作那志良,还有人写作邢志康。显然,邢志康是笔误,而那志良应是别名,因为他本人第一次见到那老师,就是县中谭校长的介绍:这是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的主任,留学英国的那心如老师。
如今从百科上看,心如是字,志良是名,那时直接称名是不礼貌的,称字才是正确的,也许是这么一回事吧。
谭永富告诉我,峨眉办事处当时就设在城西火神庙,即如今的峨眉一中。最初是分两个地方,一是东门外大佛殿,一是西门外火神庙。1939年,日本侵略者36架战机从武汉起飞空袭乐山,在峨眉山罗目镇投了炸弹。那心如从安全考虑,撤销了大佛殿仓库,把此处国宝转移到火神庙和土主祠、许祠堂。
谭永富告诉我,他第一次走进峨眉办事处,是1943年初夏,那天,他跟着那心如,去了火神庙。在办事处牌匾下,他见到一个卫兵,身材高大,戴钢盔,着细呢军装,半筒皮靴,垮中正式步枪,上有雪亮的刺刀,威武不可侵犯。谭永富少年的心灵中,顿时明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是在勇敢的战士的保护下的。
在那心如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办事处的两年后,谭永富终于亲眼见到了国宝。那一天,他和同学陈秀伦、尧玉清在那心如家补课,那老师留三名同学午餐,餐后,那老师非常高兴,说:“你们很幸运,今天要晒文物,可以带你们看看。”
喜出望外的三个同学忙跟着老师,来到办事处的仓库和围墙之间的敞坝,这里已经摆满了叫不出名字的珍奇宝物,在阳光的映射下,绽放璀璨光华。
谭永富告诉我,那心如给他们介绍,由于空地太小,只能晒一部分,是服饰、玉器、兵器和奏折。少年谭永富,对兵器最有兴趣,这里有刀枪,还有盔甲。而让他一生难忘的,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的长矛。“枪杆粗大,很长,我想去握一下,又不敢去。”谭永富说,看到那长矛,故事里的张飞宛如浮现眼前。就在这时,那心如指着一堆盔甲说:“这些是一般的,赵匡胤的盔甲最好,得两个力气大的人才抬得动,可惜不在这儿,今天看不到。”
在这里,大概看了一个小时,那老师带领3个学生回去了。而在谭永富心里,永远记得这一天。除了张飞的长矛,没见到的赵匡胤盔甲,还有一棵玉白菜,菜叶上卧着一只小虫,就像是活的。(特邀撰稿人 于铁成·独家讲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乐山# #乐山头条# #故宫# #故宫博物院# #故宫国宝# #我要上头条# #我要上热门#欢迎关注“魅力乐山”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