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面对烦恼种种
不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潇洒快活
见字如见面
品诗意亦如品人生
四川文旅厅联合成都商报推出的
“金牌导游带你安逸走四川”号巴士
即将到站
让我们继续跟着金牌导游
一起宅家“安逸走四川”
逛三苏祠悟三苏意
一起体验“诗酒趁年华”
一起细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今日: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祠博物馆
推荐人:蒋涛
各级导游大赛评委
成都旅游导游协会
研学专委会副主任
因为让·皮埃尔·朗日里耶先生曾说,“世界认识了苏东坡,聚焦苏东坡”,他说,“东坡是世界的,苏轼是眉山的”。
眉山被誉为“东坡故里、诗书之城、道教圣地、长寿之乡”。唐宋时期,眉山出了800多名进士,北宋时期的眉山是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印书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南宋大诗人陆游游览眉山时盛赞“孕奇蓄秀当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三苏祠,坐落在四川省眉山市城区纱縠行南街。纱縠行,就是养蚕、抽丝、织布以及丝绸贸易的地方。苏洵(苏轼父亲)一家是从乡坊搬来,租住在这里的。大哥苏澹和二哥苏涣,早年都高中进士。苏洵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虽然较为顽劣,但苏序(苏轼祖父名序,故其把文章中所有的“序”都用“引”代)却宠爱有加。苏洵连考三次都名落孙山,年轻时也“不务正业”,学李白壮游而任侠,走了不少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眼界。丰富的游历也为他今后培养苏轼、苏辙兼济天下、敢作敢当的性格,产生了影响深远。程夫人(苏洵的妻子)经营纱縠生意的商铺生意,一点一点积累买下了宅子和商铺,这5亩地,成为真正意义成为苏家三父子的家。
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仿制重建。三苏祠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也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厚重。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家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还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
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被誉为“天府十大文化地标”。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三苏祠大门,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挺拔苍劲,顶天立地。银杏,通常一雌一雄,可我们眼前的却是两棵雄树。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感情亲密深厚,苏轼认为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几十年间,兄弟二人相互勉励,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留下《初别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渑池怀旧》《狱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
古往今来一直被人称颂,后人就将这两棵银杏命名为兄弟树,纪念他们的手足情深。大门右边,还有一棵号称“眉州第一树”的黄桷树,枝繁叶茂,历史更久,它自然就为父亲苏洵代言了。
现在的三苏祠是一座完整的三进四合院清代建筑。前厅门楣悬着一块题为“文献一家”的匾额,“献”是通假字,其实应该是“贤”,意思是文学先贤都在这苏家一门里。前门的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德曾题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穿过前厅,走向飨殿,这儿是祭祀三苏的,端坐正前方的是苏洵,左边苏辙,右边苏轼。兄弟身穿朝服手持笏板,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苏洵没有拿笏板呢?这是因为苏洵一生未中进士,“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门楣上三块牌匾,其中一块“是父是子”,是清眉州知州蔡宗建所提。
左手厢房,是对宋代纱縠行的旧貌介绍,这也是首次出现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的地方。程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娘家富裕,而苏家贫寒,嫁给苏洵后,程夫人纱縠贸纱,勤俭持家,经营有道,苏家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程夫人周济族人,接济乡邻。父亲的大格局,母亲的好情绪,耳濡目染下,苏轼兄弟也保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乐观豁达的大丈夫品格。苏轼人生三起三落,坦途时官至礼部尚书,贬谪不毛之地,却一直保持着积极有趣的生活态度,母亲功不可没。
穿过祭祀的启贤堂,我们眼前的这口井是苏宅的唯一真迹,是供苏家饮水用的古井。这口井千年不枯,后人图吉利,说用井水洗手,会沾上大文豪的灵感文气。古井边还有一棵黄荆树枯干,传说这是苏洵亲手栽下,他曾用树上的荆条来鞭策苏轼、苏辙两兄弟。
路过木假山堂,走过来凤轩,这里茂林修竹。苏东坡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称之为“竹痴”一点也不为过,他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样的诗句。
进入云屿楼,这里有程夫人给两兄弟讲《范滂传》故事场景。
余光中选东坡先生做最佳驴友“如果我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太苦。我会找苏东坡,他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虽然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但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全才,诗词歌赋,书画散文,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无一不登顶巅峰。苏东坡的书法在“宋四家”中被公认为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更是现在的无价之宝,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苏东坡的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2018年,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在拍卖中创下了4.636亿港元的天价,这是后人对苏东坡绘画艺术的巨大肯定。
有人说他苏东坡做官“不行”(从政40年被贬33年),邵博的《邵氏闻见录》有载“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曰:‘莫看杀轼否?’”。为官被百姓爱戴如此,这莫非就是“现场打脸”?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12位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文观止》收录了苏轼17篇文章,除了我们熟悉的前后《赤壁赋》和他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还有一篇精彩绝伦的散文——《凌虚台记》。
那我们就来讲讲《凌虚台记》和“河东狮吼”背后的故事。《凌虚台记》因借古讽今、哲理深刻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推崇,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其实当年苏轼写《凌虚台记》,可以说是“意气之作”,洋洋洒洒500字,一气呵成,本非言理,而是“骂人”。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赴任凤翔签判,成为知府陈希亮的属下。(值得一提的两人都是眉山人,按辈分算,陈希亮比苏轼长两辈。)苏轼在文学圈的成就,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苏轼在当年科举考试中,却考了个第二名。那这场科考到底有多牛?应试者有苏轼、苏澈两兄弟,有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曾巩和曾布两兄弟,当真是“科举亲兄弟”。苏轼两兄弟和曾巩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曾布后来位极人臣做了宰相,程颢和程颐成了宋代的理学大家,是宋理学的开山祖师。25岁的苏轼在这时难免有些年少轻狂。府吏衙役崇拜他,称他为“苏贤良”,陈希亮得知后,面斥制止。苏轼生性豪放,不拘小节,而行伍出身的陈希亮却刚直古板,不苟言笑,所以他俩在工作中摩擦不断。
是年中秋节,按照惯例大小官员都要到知府厅堂“趁伙食打秋风”,苏轼“八风吹不动,稳坐钓鱼台”,居然在官署睡大觉,陈希亮上书弹劾,结果苏轼被罚铜八斤。
在日积月累中,二人的梁子也越结越大。在苏轼心中,陈希亮就是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苏轼一心想出这口恶气。终于在嘉佑八年(1063年),太守陈希亮筑虚观景台。古人文雅,凡新修亭台楼阁,必写文记之。于是,陈希亮请苏轼写《凌虚台记》,苏轼也欣然应允。
就这样,一气呵成,苏轼在洋洋洒洒500余字的《凌虚台记》中,曾写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等言。先是嘲讽陈太守此前居然不知城外有山,然后借助历史兴衰的典故,说别看这高台现在修的漂亮,指不定哪天就变身一片废墟,要是有人想借此夸耀于世,满足自我膨胀感,那就大错特错了,早晚都会有报应的一天。
这甚至不能算是暗讽,简直就是明摆着开骂。苏轼是痛快了,陈希亮看完此文会怎么样呢?《宋史·陈希亮传》记载,陈希亮读了苏轼的稿子后,赞不绝口,不易一字,吩咐立刻镌刻碑文,立于凌虚台旁,供人赏读。陈希亮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陈希亮之所以处处为难苏轼,是因为见他年少成名,锋芒太露,怕他以后在官场吃亏,有意挫挫他的锐气。而苏轼看到对方不再接招,心里也明白了一二。
若干年后,陈希亮病故,当世第一文豪苏轼特地为其作传,其中有这样一段“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苏轼最终理解了长者的良苦用心,对自己少不更事时的所作所为表达了悔恨之意。
若要问,苏轼除了才华,还有什么最多?那就应该就是朋友了。
苏轼的朋友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上至名流显贵,下至村野遗老、和尚、道士、郎中、酒保、厨子……而且还遍布五湖四海……
苏轼被贬黄州,与隐居龙丘的陈慥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两人经常唱和诗文,谈佛论道。
你对陈慥的名字尚不熟悉,那么,你也一定听说过“河东狮吼”这个典故。没错,陈季常(陈希亮之子)便是故事的男主。苏轼此时是戴罪之身,曾经的朋友都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连累。而陈季常却一点也不嫌弃,还请他到家里小住,这一住就是五天,还好吃好喝招待。
某次苏轼去探望陈季常时,两人同处一室谈天说地,乃至彻夜不眠,陈季常的妻子不免心生醋意,运起丹田之气,大喝了陈季常一声,吓得陈季常的拄杖应声而落。苏轼也写了一首诗,调侃陈季常,诗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苏轼被赦离开黄州,送行者众,至慈湖(在湖北黄石)登船后,众人散去,只有陈季常不舍得走,一送再送,从湖北一路送到了江西。四年后,陈季常又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开封来看他,那时的苏轼正得意,官从八品擢升正三品,而陈季常不是来巴结他讨官做的,只是为求重逢之乐而已。
1094年,苏轼五十八岁,被贬岭南惠州。在苏轼抵达惠州后,陈季常也来信数封,甚至还想去看望他。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内,他们都没能有机会和对方再见面。
每次讲到这些故事,都深为陈希亮父子与苏轼感动,君子坦荡荡:政见不合,没关系,我照样欣赏你;你骂我,没关系,骂得好,文章好,我把文章刻石立碑,传颂于天下……
“参观三苏祠,就能想象千年前,三苏父子生活在这里,生活是怎样,似乎觉得自己离他们又更近了些……”
想要真正了解苏东坡,需从眉山开始……
“金牌导游带你安逸走四川”号巴士
就要到站啦~
旅行就先暂告一段落
更多精彩的旅程敬请期待~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