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进行公示,成都市青羊区、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州汶川县等10个县(市、区)成功摘得“天府旅游名县”桂冠。一年过去了,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做了什么?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一起来看这份总结清单。
青羊区:千年蜀都“大家闺秀”焕新生
关键词:文博,天府文化
宽窄巷子。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青羊区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之一,汇聚了成都市约三分之二的文旅资源,承续了古蜀绵延至今的天府文化脉络。
一年来,青羊区擦亮老品牌的同时构建新场景,推出“文化寻根”“非遗传承”“民俗休闲”“蜀都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成都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三街两坊五景”建设;布局5G新应用场景,完善优化旅游大数据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体验”融合,以文旅消费为突破路径和增长极核。
数据显示,青羊区2019年实现接待全球游客2534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9.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9.1亿元,同比增长30.71%,文博旅游业主导产业定位更加凸显。
都江堰市:“三遗之城”玩出文旅招牌动作
关键词:三遗、大灌区
都江堰。
在千年古堰感受“沃野天府”之源,在“天下幽”青城山体会道法自然,在融创文旅城雪世界体验驭雪飞驰的“速度与激情”。坐拥优势资源的都江堰,正在用天府旅游名县招牌玩出新动作。
一年来,都江堰市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打造顶级IP、培育多元场景,按照“李冰文创旅游主消费、精华灌区康养主延伸、青城山旅游装备主配套”的差异化功能布局,完成了三大旅游功能区更名、总规和“两图一表”的修编,全域旅游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2019年都江堰市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遗”品牌价值不断彰显。
2019年都江堰市旅游综合收入308.14亿元,增长19.28%;接待境外游客80.6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1%。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的旅游从业人数占到当地从业人员总数的36.52%。
汶川县:“无忧城”升级“无忧地”
关键词:无忧地、大熊猫
汶川六景——熊猫家园。
从汉武帝设置汶山郡,到蜀汉大将姜维在此驻防,从红军长征精神的播撒,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根植,2200年郡县史,汶川历经磨难,但依旧生生不息,“无忧城”岿然挺立岷江之畔。
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一年后,汶川展现了从“无忧城”到“无忧地”的跃升。整合财政资金1.5亿元,有序推进龙溪阿尔沟、无忧花果山、绵虒三声音乐广场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以节庆活动带动营销宣传,常态化举办汶川甜樱桃采摘节、大禹华诞庆典等地域标志性主题活动;形成了“两大目的地+两大内环线+文旅小镇”的旅游发展格局。
2019年,汶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4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14.9%;游客接待627.78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截至2019年末,汶川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2.1万人,占比31%。
西昌市:文旅首位产业强势出击
关键词:邛海泸山、月光经济
夜游海河。
一方净土、一海碧水、一座泸山共同构成了西昌山、水、城交相辉映,人、文、景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一年来,西昌以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发力,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90余亿元;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助推了文旅升级,实现“一部手机游西昌”;发展“月光经济”、打造“网红经济”、布局“赏花经济”,丰富旅游业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打造“火之旅、水之旅、色之旅、剧之旅、食之旅、购之旅”等产品。
以文化旅游为“首位产业”的市域经济实现了发展。2019年,西昌接待游客2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在文旅产业拉动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9.64%,三次产业结构由2-3-1转型为3-2-1,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GDP贡献率79%。
剑阁县:千年古蜀道,绘出新画卷
关键词:大蜀道、剑门关
剑门关。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古代文人骚客留下的壮美篇章,让剑阁名扬天下。
一年多来,剑阁县着力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质提升,修缮恢复古蜀道18.6公里,签约石洞沟农旅融合产业园、凤栖湾生态农旅开发等项目,加快建设剑门温泉小镇、宝龙山森林康养小镇等。利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资源和“大山大水大森林”生态优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带动了全县群众增收致富。
2019年,剑阁县财政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0亿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有效拉动交通、餐饮、住宿、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带动城乡6.2万人就业,16个乡镇35个村1.86万人脱贫奔小康。
阆中市:从古城“一枝独秀”到全域开花
关键词:世界古城、夜经济
阆中古城夜景。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城相依相融,素有“阆苑仙境”“千里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
一年来,阆中市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让文旅经济驶上发展“高速路”;陆续策划推出了“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嘉陵江国际龙舟赛等重大文旅活动15个,系列主题文化旅游活动遍地开花;把“全域旅游”的理念贯穿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旅游+”和“+旅游”的思路,推动文化、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2019年,阆中市共接待游客1441.31万人次,同比增长19.3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01亿元,同比增幅30.11%;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2亿元,有20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
广安区:以“红”带“绿”促转变
关键词:红色旅游、生态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四川广安,拥有“伟人故里、川东门户、滨江之城、红色旅游胜地”四张名片。
一年来,广安区高举红色旅游发展大旗,邓小平故里景区建设得到了大力提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广安区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快实现从单纯红色景区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
2019年以来,广安区新签约文旅项目19个,总投资56亿元,新开放旅游景区景点6个。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1731万人次,同比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4.9%,旅游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对地方GDP贡献占比提升至24.5%。广安区荣获“2019中国(区域)最具魅力人气旅游城市”称号。
峨眉山市:打造“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关键词:双遗、大峨眉
峨眉山景区。
云上金顶,天下峨眉。峨眉山市因山而得名,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所在地。
一年来,峨眉山市坚定落实打造“绿水青山典范城市”总体定位,发挥峨眉山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深挖“儒释道食茶武药”七大文化,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景城一体,“近悦远来、主客两宜”的城市环境初步形成;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点崛起,文旅吸引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9年,峨眉山市以文旅为龙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接待游客188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45.8亿元,分别增长20.1%、15.5%;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398.4万人次、增长13%,门票收入4.4亿元。
长宁县:“大竹海”文旅融合改革样板
关键词:大竹海、竹产业
蜀南竹海景区。
悠然竹海脱尘出世,喀斯特地貌造型万千。身处万里长江第一城的核心腹地,长宁县正打造“大竹海”旅游环线和文旅融合改革样板。
一年来,长宁县立足“竹”特色,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思路,通过全域融合、景民一体、政策精准、项目带动等创新举措,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深挖“一根竹”,共建“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等;优化升级发展竹产业,培育竹风景、发展竹加工、拓展竹市场,竹林成为群众身边的风景线、致富线。
2019年,长宁县接待游客1201.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10亿元,分别增长22.16%、14.78%;2020年1—8月,接待游客626.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10亿元。
稻城县:“最后净土”的文旅进击
关键词:大香格里拉、天文
稻城亚丁景区。
鲜花怒放的草场一望无际,五光十色的海子神秘古朴,卓然挺立的神峰披云戴雪。稻城县内的亚丁景区被称为“水蓝色的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一年来,稻城以“旅游+文化”打造文旅体验新高地;以“旅游+体育”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农牧”打造高原乡村旅游示范地;以“旅游+科技”打造世界天文旅游目的地。目前,稻城亚丁景区已顺利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和省检,列入国家5A旅游景区预备名单。
截至2019年底,旅游业对稻城县GDP贡献率超过52%、对税收贡献率超过73%。稻城县贫困人口围绕旅游直接和间接年人均收入超过6100元,占总收入的64%;稻城县群众围绕旅游直接和间接人均增收超过10000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