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青羊宫花会中的鸟市。

老成都青羊宫花会中熙来攘往之男女游客。

老成都青羊宫花会上来自娘娘庙街之驼子面展位。   

老成都青羊宫花会特色纸质风车。

2018年,在文化公园举行的成都第五十四届花会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感受春天。 

成都花会由来已久。唐人萧遘在《成都》一诗中写到“月晓已开花市合”,说明当时成都就已经有花会。到清代,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成都人纷纷前往青羊宫与二仙庵一带踏青赏花、购物,逐渐形成著名的青羊宫花会。
  在今年8月上线的成都图书馆《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中,搜集到约40张反映青羊宫花会盛景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青羊宫花会除了具有古代庙会的游赏性质,还具有工商业、美食相结合的特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边钰



全国首创传统花会变身商品工艺品展销会
  上世纪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花会开始。游人纷纷前往青羊宫、二仙庵处,享受一年来难得的休闲时光。黑白照片里,青羊宫花会盛景浮现:游人如织,从青羊宫到二仙庵棚摊栉比,书法绘画作品、农具、竹篾器、古玩、玉器、钟表、眼镜等分区分类有序摆放,男女老少游玩其中,不亦乐乎。
  照片里,除了传统摊点,一批“新式”摊点颇为亮眼。比如,会场内,设有警察裁判所和军乐亭,用来维持花会秩序和欢悦的气氛。同时,还有机器陈列馆、新式餐馆、商局总办之演说台、新式学堂学校成绩品列处等。机器陈列馆里,房间宽阔,崭新高大的机器陈列其中,向往来商旅展示着新工业技术的成果。新式学堂也在这里做起宣传推荐,将学校成绩写于纸上,悬挂在馆内,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新式学堂。附近的演说台,专为参加花会的商家设置,他们在这里演说,向往来游客宣传、推荐、售卖自己的产品。
  时代孕育了这样的“新”。清朝末年,朝廷推行新政,鼓励各地发展工商实业,四川也成立了“劝业道”。但对于当时已经习惯小农经济的成都人来说,如何才能接受这一新事物?当时四川劝业道总办周善培,就想到青羊宫花会,人流量大且人们也希望在会上猎奇。于是,他把“振兴实业”融入传统的玩赏花会中。《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顾问袁庭栋介绍,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周善培和四川劝工总局总办沈秉坤正式将花会更名为“商业劝工会”(即商贸展销会),传统的花会游玩至此变为具有发展工商业性质的“全省商品工艺品展销会”。从1906年到1911年,商业劝工会连续举办了6届花会(1908年,商业劝工会更名为劝业会),参加的商家与手工艺人愈来愈多,使花会的内容愈来愈丰富。
  借用花会名头鼓励工商业发展,在一张名为授奖仪式的照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竹、木材料搭成的授奖台上摆放着方桌和太师椅,桌上还放着待发的奖章,台口左右柱上插挂清朝龙旗,一官员正立在台口接受台上人颁发的奖状、奖品。袁庭栋解释,在会期即将结束时,会进行参展产品的优选活动并举行授奖仪式。比如,1906年,在首届商业劝工会上展出来自蜀中各地的货物3400多种,在会上还评一、二、三等共12个奖项。其中,新潮展品占了5个,第一名是理化仪器,可见当时大力提倡新学。
  放在今天来看,当时的花会可谓是今日展销会和各种“买买买”节的雏形。这种将传统庙会、商贸展销会、群众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的,在袁庭栋看来,成都应该是全国首创。
  时过境迁,1938年后,青羊宫花会因为战争等原因曾断断续续停办,后于1980年再度恢复,至今仍然年年在文化公园举办,一直保持以花木为主,同时有土特产展销、风味小吃与文艺游乐的传统文化特色。尽管如今规模远小于当时,但是当前成都人赏花和玩耍却有了更多的选择。去龙泉山上看桃花,去青白江凤凰湖景区看樱花,去新津梨花溪景区看梨花,去郫都区青杠树村看油菜花,去人民公园看菊展……人们的赏花娱乐活动四季不打烊。科技的融入,也使得当前花会魅力不减。比如,今年年初举办的第五十六届花会展首次加入灯光造景,让游客体验夜赏花展的妙趣。



初期赶花会男女不能同时入场
  成都花会是成都人安逸生活的体现,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著名诗人吴芳吉在1921年写成的名诗《成都》中有代表性的描绘:“成都富庶小巴黎,花会年年二月期。艇子打从竹里过,茶亭常伴柳阴低。夕阳处处闻歌管,芳径人人赛锦衣。城阙连宵都不禁,骑驴更过草堂西。”
  但是这番盛景下,也有一个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规定,即男女不能出现在同一会场。袁庭栋查询资料发现,劝工会刚开始举办的时候,按当时的礼教传统是男女有别的,当年到会的日本人中野孤山在《游蜀杂俎》一书中对此有一段详细的描述:“劝工会场也有区别男女的现象,规定男女不得同一天前往会场。男子去会场的那天不见女子的身影,而女子去会场的那一天则没有男子去。”
  不过,袁庭栋也补充,这类规定应当是在开初的那几年,以后就打破了这一界限。到1935年左右的老照片,可见会场男女都有,甚至还出现揭幕礼剪彩小姐。
  青羊宫花会的吸睛效果日益凸显,那时的花会还吸引了西北的少数民族乃至外商携带他们的产品前来参加,周钟岳在他的长诗《游青羊宫花会》中就有“波斯胡贾嗜奇玩,囊倾乌弋人头钱”之载。从1918年起,花会又增加了“打金章”,即比武打擂,因为比赛是从资格赛、蓝章赛、银章赛、金章赛一级一级上升,所以一般都称之为“打金章”。1922年以后还举办过女子打擂,使花会愈来愈热闹。此外,成都各剧团、杂耍班子,以及其他民间艺人也都不请自来。
  在这批老照片里,还有不少景象容易勾起人的回忆。满街的纸风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纸风车都是由竹篾条搭建骨架,然后糊上红、黄、蓝等各色的纸条。小孩们将风车拿在手中,人一跑,风车就哗啦啦地转起来,颇有趣味。袁庭栋回忆,当时对于孩子来讲,买糖人也颇有意思。除了现在的用转盘抽糖人形状,还有另一种如今已经基本消失的抽取糖人形状方法,即在一个看不见内部的容器里,人手探进去摸出一个小竹牌。竹牌上写着百家姓,摸到哪个字,就按照百家姓的顺序做糖人的形状。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对逛花会也有一番描述,说成都周边的人不远百里而来,是为了买他们要用的东西;城里的人更喜欢来,不过他们并不像乡下人是安心来买农具竹器的,他们来此的心情只在篾棚之下,吃茶喝酒,赏春游宴罢了。这番情景可以在这批老照片里得到印证。当时,川菜馆和四川的名小吃店也在这里摆摊设点,让游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从老照片中,可以看见洞子口凉粉、双流县(现在的双流区)荞面,以及现在不知具体为何的驼子面。爆米花、蒸糕、棉花糖也会出现在花会上。卖棉花糖的小贩支起一张木凳,摆上木制摇桶,就开始做棉花糖了。除了小吃,不少名家餐馆也在这里搭建临时的店面,比如著名的姑姑筵。还有一些类似今天的网红餐馆,白色帷幔搭建在室外,周边绿植葱郁,环境相当雅致。



为看花会修建的通惠门和十二桥
  如今在成都通惠门路西端的西郊河上,有一道平桥,就是成都人很熟悉的十二桥。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地方均因青羊宫花会“而生”。
  袁庭栋介绍,随着青羊宫花会的名声日增,每年到了花会时节,不仅成都人要赶到青羊宫,不少其他地方的人也会纷纷前来。人流簇拥,正如邓穆卿所著的《成都旧事》中所说,“春天的成都,通向青羊宫的大路上游人如鲫”。当时人们采取的交通工具除了马车、轿子、鸡公车以外,还有黄包车,还有的游人从柳荫街口、王爷庙前坐船直抵百花潭……人群车流拥挤,比现在大城市里上下班高峰的堵车也不遑多让。
  为了方便城内的居民赶花会,成都市政当局于1913年在紧邻青羊宫的西城墙处新开了一道城门取名通惠门,寓意着流通互惠、便利工商。有了通惠门,就必须在通惠门外的西郊河上修一座桥,于是就在1916年修建了这座连通城内与城外的新桥,并根据著名学者宋育仁的建议,命名为十二桥。以后这座桥有过几次重建,曾经是一座漂亮的廊桥。20世纪40年代在扩建西安路时改建为砖拱桥,还曾经以当时的四川省主席,也是扩建西安路的主事者邓锡侯的字命名为晋康桥(邓锡侯字晋康)。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沟通西郊黄田坝工业区的交通,在1954年与1966年两次扩建,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但是桥名仍然沿用了充满诗意的十二桥。1983年修建蜀都大道时再度改建加宽,成为一座比较罕见的宽度远远超过长度的桥梁。
  十二桥留给成都的不仅是花意,还有敬意。“成都解放前夕的1949年12月7日深夜,绝望中准备逃跑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关押在设于将军衙门的特务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32人,残酷杀害在十二桥西南一条已废弃的防空壕中。”袁庭栋说,20天后,成都解放。1950年1月20日,成都的民众在紧邻十二桥的二仙庵花圃内举行了公葬仪式,以后即在此修建了十二桥烈士墓。
  如今,当年花会的举办地青羊宫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道观。二仙庵早已不再是农田荒野,在这里建成的文化公园风光秀丽,免费开放,仍以举办传统花会而闻名。公园内,原来的烈士墓已经建成十二桥烈士陵园,陵园中塑有高达11.5米的十二桥死难烈士纪念碑。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