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_s.jpg

“陈金山洋房”

保存完好的外檐撑拱雕花

“马塞姆洋楼”外景

 

  ■记者 马锐 文/图

  近代以来,古老的东方帝国突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时,浓密的枪炮硝烟之外,文明也在悄然交汇。

  百年前,一批批高鼻碧眼的外国人再次从西洋诸国破浪而来,并往来于远东大陆的沿海与内地。他们布道行医、开办学堂、宣扬新风,他们留下感人的故事,也引来激烈的冲突……跨越世纪的风云变幻,历史的足迹逐渐模糊。然而,往事并不完全如烟,文明的交汇总能留下清晰的印痕,其中之一便体现于建筑。

  位于中国西南内陆的乐山,至今仍保留着多处拥有百年历史的洋楼。它们曾鼎盛风光一时,而后又因时代变迁逐渐衰败,甚至一度被人们遗忘。如今,随着全社会文保意识的增强和文旅产业的发展,这些“遗失”的洋楼又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静谧的教堂

  位于峨眉山后山的龙池镇上,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生活方式,每到赶场日,场镇街道上便车来人往,喇叭声、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转进一条安静的小巷,一直走到尽头,便能看见一道朴素的水泥门。门上,“天主堂”3个大字清晰可见,一副十字架立于最顶端;门后,一处绿墙青瓦的中式木制建筑格外显眼。

  “这处木制建筑建成至今有180年了,从外面看它是中式建筑,但进到里面则完全不同。”记者跟随孟庆梅修女的引导步入屋内,一处精致的罗马式礼拜堂呈现在眼前。除了祭坛、读经台、跪櫈、苦路像等常规布置外,礼拜堂穹窿顶上的满天星图案格外引人注目:纯黑的背景中,整齐排列着大大小小无数颗白色五角星,恰如晴朗夜空中流淌的璀璨星河,美丽壮观。

  撑起整个礼拜堂的是18根楠木立柱。孟庆梅修女介绍,这些立柱、星空图案以及礼拜堂的主体建筑等,都是教堂刚建成时留下的原始老物件。

  礼拜堂后方是教职人员的生活区,这里有正房和左、右厢房各1间,全为中式建筑。记者注意到,这些房屋上,古旧的镂空窗花、外檐撑拱雕花等都保存完好,上面的回纹精巧雅致,花卉、异兽栩栩如生。

  “龙池天主堂建于1840年,由法国传教士汪神父主持修建。根据记载,教堂地处龙池场镇最高点,鼎盛时期占地超过1万亩。”孟庆梅修女说,世事变迁,教堂原有的钟鼓楼、男女学堂及附属房等建筑都已被拆毁,如今仅剩下现在所能看到的礼拜堂及生活用房,“平日里,教堂很清静,几乎没有什么人来往,外面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2012年,龙池天主堂被列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受到妥善保护。此后,教堂不仅得到了定期修缮,而且还作为电视剧《密战峨眉》的取景地,首触荧屏。

  “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正努力将天主堂这个龙池镇的文化亮点,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搭上文旅产业发展的快车,让这古老的建筑被更多人所熟知。”孟庆梅修女说。

  西医的启蒙

  走进古朴清幽的罗目古镇,脚踩青石板路并沿着潺潺溪流转进一条僻静小巷。巷口,一幅墙绘图案生动形象:身穿黑色西背的男子正为一名小男孩打针;同一时间,一副修女打扮的西方女子面带慈祥,正悉心接待一位焦虑的东方妇女和她襁褓中哭泣的婴孩……

  墙上,一行文字揭示了曾发生于此地的往事:“1917年,英国传教士马塞姆(女医生)在此地除了日常的布道、祈祷之外,还专门开设门诊,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疗眼疾等病症,受到民众普遍好评。”

  沿着巷子继续前行约50米,便能看见一处木质结构的纯中式民居。这处民居淹没于古镇古朴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之中,显得极为普通平常。若不是房前立有一块“福音堂”简介标识牌,多数游人即使从门前路过,恐怕也无法意识到这栋两层小楼有何独特之处。

  “这处民居建于1917年,由马塞姆出资修建,她开设的门诊就在于此。可以说,这里是罗目镇乃至整个峨眉地区的西医启蒙之地。”罗目镇青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梦丽说,虽然该栋建筑为纯中式木质结构,但人们根据房屋的历史由来,更喜欢称它为“马塞姆洋楼”。

  二进院、天井、阁楼……经过时间洗礼的“马塞姆洋楼”虽早已露出旧态,但其整体建筑结构保存完好。记者发现, “洋楼”内的一间房屋已被复原成了小型礼拜堂,旁边的厨房内却油盐酱醋摆放整齐,显然此地还有人居住。

  “‘马塞姆洋楼’曾被作为幼儿园使用过一段时间。如今,这个房屋的产权一部分属于公家,另一部分则属于私人。”李梦丽解释说。

  2019年,峨眉山市启动了新一轮的文旅资源普查,青龙社区将“马塞姆洋楼”作为历史建筑向上申报,并着手恢复打造。

  “我们在文保专家的指导下,对‘洋楼’的功能和布局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与房屋的另一部分产权所有人协商,决定共同保护开发。” 李梦丽介绍说,今年2月,青龙社区复原了“马塞姆洋楼”内部的部分景观,同时也在外部增设了相应的文化符号。“下一步,我们打算恢复钟鼓楼等附属建筑,让‘马塞姆洋楼’成为罗目古镇上又一亮眼的文旅名片。”

  家族的记忆

  在峨眉山市双福镇塘房村,坐落着一栋造型独特的洋房。它建于民国初年,现占地295平方米,建筑面积803.4平方米,为五层砖木结构单体建筑,楼平面呈方形,中部竖实心砖柱4根,踏道绕柱可盘旋至楼顶,楼顶建有重檐攒尖八角亭及2座瞭望台。这栋坐落于乡村田野的洋房,与附近的农家房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座华丽的遗世古堡。

  2012年,该洋房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塘房陈氏故居”。当地的群众习惯称它“陈金山洋房”,原因是这栋建筑曾经归大地主陈金山家族拥有。

  今年62岁的张安蜀在“陈金山洋房”里已经住了快一个甲子。记者前去拜访时,他正在洋房的院子里养护花草。

  “‘陈金山洋房’有一段时间交由原塘房公社使用,后来又改成粮食收购站。我爸是粮站职工,我们一家人都住在洋房里。” 张安蜀说,上世纪70年代,他接过父亲的班,继续在粮站工作,直到上世纪90年代粮站被裁撤。“虽然粮站没有了,但洋房的使用权还在粮食系统。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我作为粮食系统的职工依然住在洋房里,同时要负责它的日常维护。”

  走进“陈金山洋房”,穿过宽大的饭厅和西式厨房,顺着咯吱发饷的木质楼梯一路向上攀爬,记者发现,洋房的整体结构保存完好,只是部分楼板、西洋护栏、欧式百叶窗等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让人大开眼界的是,这栋百年建筑不仅每层楼都配备有厕所、壁炉,而且还专门设有“电梯亭”。张安蜀介绍说,使用人力绞车,可以通过“电梯亭”将大件物品直接运送上楼。

  当记者准备继续向四楼攀爬时,张安蜀赶紧上前制止,他担心踩踏高层破损严重的楼板会导致事故。“由于修缮费用极高,现在对‘陈金山洋房’的保护主要还是以限制人员进入为主。” 张安蜀说。

  为了进一步弄清“陈金山洋房”的故事,记者找到了陈金山的第四代后人陈方略。1937年,陈方略在洋房出生,直到1949年他才和家人一起搬离。

  “老祖公(陈金山)原本是穷苦人家,他靠编竹篓发家,后来经营药材、白蜡等发了财。发财后,他买下了洋房现在的地块。” 陈方略说,修建洋房的人是陈金山的二儿子陈知高。当年,陈知高在成都做生意的时候,看到西洋建筑很漂亮,于是就请回设计师和工匠,用时3年建成了这栋洋房。

  “那个时候,洋房周围还有很多平房,陈家几十号人都住在这一片,非常热闹。”回忆起小时候,陈方略很是感慨。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回不去的过往,他希望:“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栋洋房,让更多人了解它,也让陈家后人留下家族记忆。”

  拆楼圣堂、兴发街基督教堂、文幼章故居、王陵基故居……在乐山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至今依然留存有不少西洋建筑,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今天,它们有的已得到保护性开发,有的则依然藏于“深闺”。这些东西方文明交汇画卷上的一抹亮色,正再次激起人们对于历史的敬畏。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恒旅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恒旅网官方微博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270号

电话:0833-213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