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翻黄银杏叶”,今年的银杏大家观赏的如何呢?近日,金粟东风电机厂,即使天气不佳,但雨后的银杏自有散落一地黄金的风情。
银杏需得有几十上百年的生长累积,才能结出硕硕银杏果。栽种了许多高大银杏树的东风电机厂也是如此,从永利川厂到如今的东风电机厂,它经历了八十余年的风雨。
图片(一)东风电机厂内银杏
图片(二)东风电机厂内银杏
“我的父亲从42年就从乐山调到永利川厂当会计了,我从小就生长在东风厂。”全家都曾在东风电机厂工作过的张先生自豪的向我们介绍这段历史。
“七七事变”后,中国化工之父、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与总工程师侯德榜先生在天津塘沽的永利碱厂被日寇占领。拒绝为敌方提供资源的两位先生选择在依山靠水的五通桥老龙坝(今五通桥金粟镇桥沟)重建化工基地,这就是于1939年奠基的永利川厂。
图片(三)永利川厂旧址
永利川厂不仅出现了后世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取得了乐山市本地第一号发明证书、将新技术提供给了后方各厂区,为后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抗战时期的军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永利川厂职工陆续返回了天津,但至今东风电机厂仍保留着不少永利川厂的旧址。
图片(四)永利川厂旧址
“我陪伴东风电机厂一起经历了三线时期。”张先生回忆道,“大量的职工背井离乡陆续来到了东风厂”。
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国防工业布局,史称“三线建设”。在时任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的建议下,周恩来总理将东风电机厂的地址定为五通桥区永利川厂旧址。
图片(五)永利川厂旧址保护碑
陆续的,全国各大知名重型电机厂的技术职工像流水一般汇集到这个岷江边的小镇。他们乘坐着或火车或汽车驰往四川,将窗外急速后退的景色抛在脑后,对即将前往的岷江河畔小镇满怀憧憬,满腔的爱国情激励着他们为祖国建设的中西部的决心。
1965年5月24日,在临时挖出的广场上,热闹的开工典礼举行了,承载着几代人回忆的东风电机厂也正式开工了。
图片(六)厂内老员工照片
秉承着“先生产、后生活、舍小家、为大家”的信念,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职工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生产生活。
亏得有原永利川厂的厂房和生活设施,来到东风电机厂的职工们同去往其他地方支援建设的人相比适应的要快很多。他们打起精神,将满心的热情投入到工业建设上来。
图片(七)厂内老员工照片
“厂里的工人师父那是个个吃苦耐劳,技术过硬。”与职工们比邻而居且有过在厂里工作经验的张先生说,自己当时最崇拜从事焊接工作的工段长满先生。
满先生来自大连,性格好、手艺精,是五十年代的全国劳模。“五十年代的全国劳模真的很了不起,那是真的大国工匠啊!”
如今的东风电机展览馆也还存放着当时的师傅用手工打磨出的电机扇叶,精美细致可比机器。
图片(八)厂内老员工照片
“难以忘怀的是八十年代东风厂的馒头,是来这里的北方人做的,个大、味美” 张先生对此津津乐道。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围绕东风电机厂建立了社区、学校、医院等各种基础服务设施,其中贸易公司就负责售卖张先生所提到的如馒头、冰棍、汽水等生活物资。那时东风厂热闹繁荣场面恍若就在眼前,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此后的五十多年间,东风电机厂诞生到东方电器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的成立。在军转民的过渡时期,东风电机厂生产的天使牌电扇和洗衣机等电器,时至今日仍旧能在一些家庭中发现它运转的身影,质量可见一斑。
图片(九)天使牌电风扇
时光斗转,支援三线建设的一代、二代乃至三代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民族工业,“献了青春献终身。”三线支援的职工们完美印证了这句话。
如同今日东风电机厂内银杏一般,累累果实也难以忘记给予它生命的养分;历史也不会忘记为三线建设奉献自己一生的“东风厂人”。
图片(十)现在的东风电机厂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