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档案:
犍为文庙位于四川乐山市的犍为县,始建于北宋。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犍为文庙结构完整,规模气势宏大,特别是石刻、雕刻技艺十分精美,部分工艺为川内仅有。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成之日,虽深山穷谷、白叟黄童咸跂踵延颈,愿得一至,以观学校之隆也。”
清乾隆九年(1744年),犍为文庙经过长达六年的修葺,终于完工。为表称此次盛况,犍为一代循吏李拔为之提笔作记。
这是犍为文庙千余年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次修造。
犍为文庙初建于北宋,先后经历了三次迁址,两次火毁,十余次大型维修扩建,终具今之雄伟规模和恢宏气势。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学校,犍为文庙千余年来一直在发挥作用,最后一批学生在1997年搬离。
如今,在犍为县中心的玉津镇南街,犍为文庙向游人讲述它的千年过往。
犍为文庙全景。右侧古楼为奎星阁,向左依次为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千年历史
如今,在犍为文庙的宣传语中有“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一语。
这一说法出自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孔庙的专著《中国孔庙》(成都出版社,1994年),根据该书的资料,规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曲阜孔庙、云南建水文庙以及江苏苏州文庙。
对于犍为文庙,书中记载占地面积为23976平方米,与今天介绍的24000平方米相差无几。
这一规模的形成,历经数代犍为地方官员的接续修葺、增建以及士绅贤达的慨然助捐,这也是犍为文庙传承千年的原因所在。
犍为文庙里全国首部儒家文化实景剧《儒在犍为·大成礼赞》演出现场。(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两遭战火
犍为文庙,始建于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 年),原在沉犀镇(今清溪镇)西沉犀山东。宋代是正是川中文庙建设、发展的高峰时期。
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县令左震将文庙迁至县城南。元朝末年,文庙随城垣毁于战火。
明洪武初,犍为县治由沉犀镇迁至玉津镇。洪武四年(1371年),主簿陈兴复建文庙于城南。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陈懋功将文庙迁到城外的罗盘坝。但遭到当地风水先生的反对,认为此地非正脉,会影响犍为文运。
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吴道美,又将文庙迁回城南旧址,即现在文庙所在的位置。借此次迁建的机会,吴道美对文庙的规模进行了扩大、改造:修建了明伦堂、启圣祠、敬一亭,并于正殿左、右修建东、西两庑,在大成门左、右建奎星阁和文昌阁。
此后数十年,文庙所有衰败,地方官员亦有修葺。及至明末战乱,文庙再次毁于兵火,仅存“半就倾圮”的明伦堂。
大成殿所在院落。这部分是文庙建筑群的中心所在。
定局于清
清朝建立之初,倡兴文教。
康熙九年(1670 年),知县刘靖寰在旧址重建文庙,“权奉先师于内”,并将文庙易名“学宫”。
此后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三十九年(1700 年)知县王仪升、训导吴之彦,知县董世德、训导赵模等先后修补。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教谕杨栋荣“始督诸生鼎建正殿于旧基,规制全新”。
经康熙一朝数任知县、教谕、训导等人的努力,文庙渐复规模。
乾隆三年(1738 年),宋锦到犍担任县令,“下车后只谒学宫,见圮废不治”,即与教谕杨思溥率同僚属、绅士捐款修茸、增建。
这次营造前后历时六年,费钱一百二十余万。将明代前庙后学的格局改为左庙右学。奠定了现存文庙的基本格局。
县志记载:“落成之日,虽深山穷谷、白叟黄童咸跂踵延颈,愿得一至,以观学校之隆也。”
为表称此次盛况,犍为一代循吏李拔欣然为之提笔作记。
至嘉庆十八年(1813 年),知县王梦庚又修建了“万仞宫墙”,如此文庙建筑始全,符合仪制。
清嘉庆十九年版(1814年)《犍为县志》里的犍为文庙图。文庙图位于县署图之前,可见文庙在时人心中的地位。
道光己酉(1849年)春,知县杨炳锃到任,同样在下车后先拜文庙,只见建筑半多朽败。这年冬,杨炳锃与犍为乡贤等对文庙再次大修,整个工程历时两年多。大修后的文庙“堂哉皇哉,不与旧时,庙貌大改厥观矣哉!”
清宣统元年(1909 年),县令宝震、谢汝霖先后募款,对文庙再次进行培修,并按大祀规制,将大成殿等建筑换盖绿色、黄色琉璃瓦。
至此,犍为文庙规制完备,风格昭然。
施教专用
进入民国后,1914年,文庙改称孔庙。1943年,在文庙内创办犍为女子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沿袭旧名,统称文庙至今。
1950年9月,犍为县立中学高中部并入女子中学,更名为“犍为一中”,继续在犍为文庙办学。
当时,文庙内的大成门、大成殿、东庑、西庑组成的四合院是学校礼堂和下雨时上体育课的地方。东庑、西庑作为补习班教室使用,室内上方用木板隔出充当宿舍。
为了恢复和保护这一文物,1984年,在犍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搬迁犍为一中,修复犍为文庙”提案。但由于经费紧缺,未能实施。
1986年5月,犍为文庙被列为乐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3月,犍为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定搬迁犍为一中,修复犍为文庙。
1996年,犍为文庙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犍为一中搬出文庙。
1997—2001年,省、市、县级政府先后拨款300余万元,对犍为文庙进行了维修。
2003年,犍为又对文庙的主体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以山东曲阜文庙和北京文庙塑像为蓝本,新塑孔子、十二哲及先子先儒的塑像。
2006年6月,犍为文庙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
2011年7月12日,犍为文庙举行祭孔仪式。(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这里已常年举办开笔礼、成人礼、祭孔礼等活动。工作人员介绍,每年高考前夕,都有很多学子前来祈福。
在新冠疫情之前,这里常态化演出全国首部儒家文化实景剧《儒在犍为·大成礼赞》。
从去年底开始,犍为文庙举行了浙江衢州孔子南宗有关文物的专题展览。这是孔子家庙文物第一次到西部展出。
从去年底开始,犍为文庙举行了浙江衢州孔子南宗有关文物的专题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孔子家庙文物第一次到西部展出。
目前,犍为正着手打造《千年儒城 古郡犍为》项目,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设周期2021—2024年,以犍为文庙为载体,打造犍为精神高地、城市之魂。
形制遗存
犍为文庙坐北向南,对称布局,以山东曲阜孔庙为典范,合于礼,规乎制。南北贯通一条长200米的中轴线,自南始,万仞宫墙、灵星门、泮池、大成门、拜台、大成殿、启圣宫等依次布列中轴线上,步步登高,错落有致。
在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方面,犍为文庙除了带有明显的四川地方特色外,还采用潮汕地区常见的、极具装饰效果的嵌瓷工艺。
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犍为一直是重要的产盐区,商业兴旺,因此当地兴建文庙,容易筹集资金,也能请得起上等工匠,用得起用上等材料。
灵星门。上面石阙嵯峨,造型雄浑,浮雕图案内容丰富。
少有的“灵星门”
“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犍为文庙的“万仞宫墙”,为咸丰元年(1851)由知县杨炳锃重修,该县三江镇人彭山书写“万仞宫墙”四字,每字高 1.7米,笔力遒劲。
宫墙东西两侧是贤关、圣域牌坊,均由杨炳锃主持建造,是进出文庙的东西两道大门,阶下各竖有“文武官员此下马”石碑,显示文庙尊严。
宫墙北20米是灵星门,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之一。
“灵星”即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时因“王者之居象之,故以名门”。
孔庙设置该门是高规格、等级的一个标志。有意思的是,现存四川文庙中,大多写为"棂星门",仅犍为、资中、名山三处写为"灵星门"。
犍为文庙灵星门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台基由青石所砌,为四柱三间冲天柱式石坊,通高10.64米,通面阔13.24米。
犍为文庙内御路上的龙凤浮雕。(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坊心镌刻"灵星门"三字,龙边雕饰龙凤呈祥、双龙捧寿及“四艺”图案。坊上雕刻梅、鹿、凤凰、麒麟等瑞兽,以及“德参天地”“道冠古今”“金声玉振”“江汉秋阳”词语,皆有寓意。
从整体看,灵星门龙亘狮蹲,石阙嵯峨,造型雄浑,浮雕图案内容丰富,手法精湛,是一座石刻艺术珍品。
灵星门两侧为礼门、义路,是日常的出入口。
迈过灵星门,可见泮池。泮池是地方官学的标志,旧时生员入学第一天,由地方官引领绕行泮池一周,因此入学又称“人泮”。
据嘉庆版《犍为县志》所附“学宫图”,泮池上有三座三孔平桥,现存犍为文庙泮池则有池无桥。桥何时消失、因何而消失,如今已无法确知。
泮池面积约330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中既无注水源来,又无泄水孔道,但池水半深,常年不见消长。
旧时,县南九层高的文峰塔可倒影于泮池,被誉为“玉笔点丹池”,是当地一处人文景观。
大成门,独具特色的飞角三重檐建筑形式,将歇山式、牌楼式、悬山式三种屋面融为一体。大成门前为泮池。
独特飞角三重檐
泮池北是大成门。进入大成门,即为犍为文庙的主体部分,包括大成殿和东、西两庑,这部分既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所在,也是古时祭拜孔子的场所。
大成殿内,这里原供孔子木主神位,现改塑孔子帝王式坐像,像高3.5米。
大成门,是文庙主要建筑之一,东西设有乐器库和礼器库。
大成门面阔五间,总面阔45.2米,进深两间,总进深9米,南北两向的御路石刻为龙凤深浮雕,工艺精巧,造型生动。
这座大成门最特殊之处,是屋顶“天开文运”匾下的飞角三重檐建筑形式,将歇山式、牌楼式、悬山式三种屋面融为一体,使整个屋面造型丰富多彩,是四川文庙建筑中难得的上乘佳品。
是将据工作人员介绍,三重檐式的牌楼建筑在国内十分少见。之前,意大利古建筑师P·A·卡拉拉曾到文庙考察,见后拍手称奇。
此外,屋面上还分布着造型丰富的琉璃饰件,如盘龙卧脊、仙童玉女、铁链锁兽、开怀笑佛、凤落宝顶等,都是少有的艺术佳品。
东西庑位于大成门北东西两侧,将大成殿和大成门连接而成“四合院”。东西庑原供奉历代贤哲神位,现塑有72贤儒。
院中有拜台,又称燎台。拜台东、西、南三面绕有二十副石栏板,每副栏板正面和背面均刻有四只蝙蝠图案。160只蝙蝠,形态各具。
拜台南北各设阶陛一座,阶陛中部为御路,御路镂空雕刻五龙,台阶均为九级,以示孔子享有“九五”帝王之尊。
大成殿,坐北朝南,是文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所建。
大成殿里柱础,用整块铁石凿成
大成殿修建在3.26米高的台基上,系单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面建筑。全殿平面布局为满柱造,共用大柱28根,均为木质。其中8根通天柱直径达0.62米,工作人员介绍均为楠木所制。柱础用整块铁石凿成,为镂空雕刻龙凤浮雕,最大的直径达1米,高0.8米。虽经300多年的时光,仍毫无剥蚀痕迹,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大成殿原供孔子木主神位,现改塑孔子帝王式坐像,像高3.5米,并按旧制设四配、十二哲人塑像。
1991年版《犍为县志》上的犍为文庙大成门“飞角“照片。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的制高点。县志记载,民国六年六月三日,时任滇军旅长朱德率军过犍为,驻扎文庙正殿,时岷江洪水暴涨,街可行船,唯独文庙正殿却未被水淹,朱德安然无恙。
大成殿建筑通高为20.5米,规模恢弘,建筑雄伟,特别是全龙木雕撑弓,工作人员介绍,有专家考证,为四川所仅有。
“一庙一阁一坊”
大成殿后是以启圣宫为中心形成的第三进院落,是文庙最北端的建筑。
启圣宫又称崇圣祠、启圣殿、启圣祠,为祭祀孔子先祖五世的场所,寓意“传道”同时注重“孝道”,位于大成殿后,是官制所定。
启圣宫绿瓦、黑脊,气韵高洁,肃穆庄严。整个建筑修建在1.84米高的台阶上,建筑通高13.8米。门前石阶有10级,是犍为文庙台阶级数最多的建筑。
除文庙院落内,在墙外还有两座建筑。
一为奎星阁,传说与犍为文运有关。因犍为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以后,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乡榜寂然”,时任知县张官五以川中多地在学宫旁营建奎星阁而文运昌盛为例,“于学宫吉秀方建奎阁以培之”。奎星阁建成当年,犍为就有4人中举。据介绍,犍为籍有史可证的科考文、武进士达23人。
另一处为节孝坊,建于清代咸丰八年(1858),在文庙东墙外3米,上面刻有明代以来犍为节孝烈女氏号407人。
如此,犍为文庙古建筑群便形成“一庙一阁一坊”的独特格局,更增添了犍为文庙的儒学气息和典雅氛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