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宽诗碑的建立,缘自于公元1825年的秋天,一根神奇的“峨眉山下桥”桥桩悄然漂流到了日本越后宫川滨。诗僧良宽触动感慨,题“峨眉山下桥杭”诗一首,更为它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上个世纪90年代,在柳田圣山、棚桥修二等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日中友好汉诗协会和乐山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在清音阁修建了具有浓郁日本风格的良宽诗碑亭,并在碑亭两旁配建了镌刻着良宽和尚遗像和生平文字的石碑及“峨眉山下桥”长达6000公里的东流历程图。诗碑亭于1990年3月27日奠基,同年8月25日建成。2009年,“中日诗碑亭”被文物保护部门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中日诗碑亭”亭呈五方,每边长2.25米,亭高5米,为钢筋水泥建成,摹拟茅篷建筑。亭檐下有横额,柳田圣山书“中日诗碑亭”五字。亭中有一褐色天然石,采自日本诗僧良宽家黑姬山,石正面刻良宽诗《峨眉山下桥杭》手稿:“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滨。”石背面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庚午仲夏题日本良宽禅师诗碑》诗:“禅师诗句证桥流,流到宫川古渡头。今日流还一片石,清音长共月轮秋。”
中日诗碑亭
(一)出亭右侧有二碑
其一,正面上部刻良宽肖像,下部刻《良宽传略》:“沙门良宽,一七五八年生,一八三一年殁。日本越后出云崎人,幼名山本荣藏。曾于备中玉岛圆通寺师从大忍国仙十年,精研日本曹洞宗之禅旨,慕宗祖道元禅师遗训,摒名利而弃显位,甘与平民为伍,而清贫一世。良宽早年即酷爱中国文学有优美诗篇千首垂传后世。其诗宗祧唐风,今人读之,亦可感发善心。碑中所刻《峨眉山下桥杭》即其中之一。兹以良宽家乡之名石,勒其诗暨遗影于天下名山峨眉之麓清音阁旁,建立沙门良宽诗碑。值此建碑之际,谨祝日中文化交流长盛不衰”。碑背面刻列日中友好良宽诗碑并亭及峨眉山下桥建立发愿人以及中国方面有关单位名录。
其二,正面上部刻《峨眉山下桥桩东流图》,图下刻《峨眉山下桥桩来由》:“一八二五年年冬,一根刻着‘峨眉山下桥杭’的桥桩,漂到日本越后宫川滨。桥桩长8.7尺,粗2.9尺,是一根古型巨木。经辨认,确定来自中国四川峨眉山。越后名僧良宽作了题为《峨眉山下桥桩》的诗。
峨眉山下桥桩实际流程六千公里。桥桩出发于峨眉山,乘青衣江漂向乐山,与大渡河、岷江汇流入长江到重庆。从重庆出发,经白帝城,由闻名世界的三峡激流一并漂向荆州洞庭湖之北。在此,游览了武汉黄鹤楼,然后向东挺进,经庐山漂向南京、扬州、上海。桥桩到东海后而北上,通过对岛海峡,由日本海激浪卷进能登半岛。最后漂流到日本越后宫川滨。
在这经历了长久艰险旅程的桥桩上,良宽却看到了诗人李白的形象。”
右侧碑一、碑二
(二)出亭左侧亦有二碑
其一,正面刻有柳田圣山所题《良宽诗碑记》:“日中友好汉诗协会,经过挚爱汉诗的日中同志的长年努力,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京都成立。自协会成立以来,在灵峰峨眉山下的某处建立沙门良宽诗碑,便是会长和一部分有志之士的热切愿望。
沙门良宽(一七五八—一八三一),为日本越后(新泻县)人。既潜心习佛,又刻意学习唐诗,终生从事创作。其中晚年的《题峨眉山下桥柱(原作杭)》一篇,乃是代表近代日本汉诗的稀有绝唱之一。谨记其缘由于此。
左侧碑一
距今一百六十余年,公元一八二五年的秋天,一根清晰地刻有‘峨眉山下桥’五个字的巨大古木漂到日本越后宫川滨(现为柏崎市内),长八尺七寸,圆周二尺九寸,头部有人头雕刻(现存新泻县高柳町)。这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漂下长江,漂越东海,又沿日本海北上,在大海上连续漂流了六千公里而来的。后运到江户,得到将军的欣赏,一时引起了有识者的关注,于是骚人墨客题咏纷纭。详情记在当时的地方志《北越雪谱》里。良宽的《题峨眉山下桥柱》也是当时的记录之一。该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融汇了李白《峨眉山月歌》这首有名的诗,再现了古代日中诗人的友好精神。
良宽生前乃是一介无名沙门,但现在景仰其风度的人们遍及日本各地,进而有国际化的倾向。在锁国壮志下的日本,良宽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然而他过去崇敬中国诗人的心灵,今仍引导着我们得以在峨眉山的一角建立这个诗碑。我们坚信,这将使汉诗连结世界人民的心,必然带来永恒的和平友好。”
左侧碑二
其二,碑的正面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林诗:“运碑不畏逆流难,新泻诗魂落四川,木往石还情意重,峨眉月下吊良宽。”
中日诗碑亭现位于峨眉山景区清音阁。它不仅和清音阁的山水融为一体,其播种的友谊也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开花、结果。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