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旅游业开始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旅游业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旅游业40年高速增长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至关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入境旅游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组建旅游专门机构、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针、批准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设立海外旅游办事处、颁布旅游涉外饭店标准、开启中国旅游主题年、创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
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入境旅游的迅速发展,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排名从1978年的第48名,到1980年进入前20名,1988年进入前10名,1999年进入前5名,2004年进入前4名,2010年进入前3名。2017年入境过夜游客达到 6074万人次,是1978年的85倍;入境旅游创汇从1978年的第41位,到1982年进入前30名,1992年进入前20名,1994年进入前10 名,2010年进入前4名,2017年旅游外汇收入1234.17亿美元,是1978年的469倍。2017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39亿人次,占全球接待入境游客量的10.5%。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1985年1月全国国内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后,从1995年周五工作制到2013年的国民休闲纲要等假日制度系列改革,为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从1991年“第三产业的重点”到2018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的定位提升,为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515战略”“全域旅游”等则为国内旅游业明确了发展道路。
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推动国内旅游取得了好成绩: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2.6亿人次、旅游收入80亿元,1993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64亿元;2017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0.01亿,是1993年的12倍;国内旅游收入 45661亿元,是1993年的53倍。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3.7次,旅游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客源市场。随着护照办理便利化、出境携带现金放松以及刷卡消费环境优化、ADS体系的完善、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等,出境旅游从 1983年开始,到1993年即达374万人次、27.97亿美元,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2002年以1660万人次出境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国,2011年则突破7000万人次,2014年突破1亿人次,2017年出境旅游人次达到1.31亿,是1993年的35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出境游消费额达2580亿美元,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135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贡献巨大。旅游业在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刺激消费、提振投资、带动就业、去房地产库存、消化过剩产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扶贫占扶贫任务的17%,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突破万亿元大关,2017年约达1.5 万亿元,民间资本投资超过半壁江山。从旅游总收入及GDP贡献角度看,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 2017年突破5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8.77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超过80%。
高速增长中的高质量
在过去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中,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相伴而行。
旅游业一直在持续推动质量提升工作。198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的方针,1986年提出发展我国自己的饭店集团, 2000年与新马泰举行联合治理地区旅游市场部长级会议,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旅游质量工作的重视。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启动12301旅游服务热线,2009年启动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2015年启动12301国家智慧旅游指挥平台,2017年初步形成“1+3+N”旅游综合新格局等。这些措施从服务质量、管理质量、产业质量等多方面保障了质量型增长。20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的发展目标,更是我国旅游业过去40年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的集中体现。
旅游业一直坚持创新推动、依赖创新推动。从1980年建国饭店、长城饭店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旅游业开始外资投资体制探索,到1984年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多元投资方针;从1982年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涉外厕所会议,到2001年通过《新世纪中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桂林共识》,再到2015年的“厕所革命”;从1987年《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的颁布,到“全域旅游”的提出。过去40 年,旅游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的推动。
我国已经涌现出国际化的企业群体。1978年,我国只有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等几家旅行社,几乎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宾馆饭店。2018年《Hotels》全球酒店集团排名前50强中有10家中国酒店集团。我国旅游业海外并购快速上升,2016年交易宗数73宗、披露的交易金额274.35亿美元。知名旅游集团的海外股权收购更是动作频频,我国旅游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旅游集团中迅速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旅游业国际地位和议程设置能力显著提高。世界经济论坛(WEF)两年一度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全球竞争力快速提高:2007年全球排名71位,2015年进入全球排名前20 位,2017年位列第15位。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分别于2003年和2017年在北京和成都举办,WTTC年会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在北京和三亚举办,PATA年会更是4次在我国举办。我国还相继成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世界旅游联盟等多个国际性旅游组织,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议程设定和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主导权。
高质量增长的大未来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看,旅游是满足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要素逻辑。只有拥有优质的旅游服务与产品、优化的产业素质和环境、优良的产业绩效与机制、优秀的发展理念和制度,我国旅游业才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WEF的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全球旅游竞争力领先的主要原因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先天要素上。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后天因素,应在优化洽办证照的时间和成本等营商环境、降低PM2.5浓度等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汽车租赁网络等旅游服务设施、双边航空服务开放协议等国际开放度、保障旅游安全与卫生等方面加大力度。
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投资逻辑。自1998年国务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深刻影响了旅游投资的逻辑。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使得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资源错配现象。如何重新梳理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核心逻辑,平衡旅游主营业务与房地产收益之间的关系,准确估计未来高质量增长将面临的困难,是旅游行业需要积极关注的课题。
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发展逻辑。近些年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式的收购,凸显了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强烈欲望和雄厚基础。在借助并购加快发展的同时,旅游业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注和重视企业内在能力建设的问题。
国内旅游市场的并购也是如此。如何完成从规模红利、资本驱动向能力红利、创新驱动顺利过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铺摊子到上台阶,推动旅游经济“虚”“实”平衡、避免脱“实”向“虚”,是很多旅游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时需要完成的迫切任务。
期待在未来旅游高质量发展中,能够激发出我国旅游业量变的新方向、新路径、新空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