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人梁建国
《扯贰柒拾》
《弹棉花》
《西游记》
灵巧的手不断捏、搓、揉、点、切、刻、划,经过一道道工序,手中的彩色面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这些艺术品,出自乐山面塑艺人梁建国之手。
梁建国没有上过专业美术学校,最初接触面塑也仅是因为个人爱好,他靠着一腔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靠着灵巧的双手和不断琢磨,从小动物捏到大型作品,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技艺高超的面塑艺人。近日,凭着高超的面塑技艺,梁建国获得了“乐山市优秀乡村匠人”称号。
与面塑最美的遇见
他有最纯粹的执着
梁建国与面塑结缘始于一次“美丽的遇见”。2002年,他抱着1岁多的女儿到公园玩,巧遇一位外地艺人在摆摊“捏面人儿”。花花绿绿的面塑人物不仅吸引了女儿的目光,也让平时喜欢手工的梁建国感到好奇:一个面团居然能捏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买下一套西游记人物面塑,决定回家摸索着自己制作。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梁建国被面塑的奇妙所吸引。
“我买来跟面塑有关的书,又上网看别人捏,慢慢琢磨出来怎么捏小动物了。”梁建国说,起初他买来橡皮泥练手,很快掌握了入门技术。后来他又买来面粉、糯米粉,参考着网上看到的配方,自己试着制作面塑的原材料——面团。
没有经验的梁建国最开始的制作是失败的,面团要么太软要么太硬。不服输的他决定出门“取经”。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先后到山西、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拜当地著名的面塑艺人为师,学习如何制作大型面塑,也从师傅手中拿到了面团制作配方。
“以前印象中的面塑是‘签签上的艺术’,很小巧,去了外地却看到面塑也能搭骨架,形态各异,还可以做好几米高,也能像浮雕一样做成平面的。”梁建国说。
回到乐山后,梁建国开始用铁丝搭建骨架,尝试制作大型面塑,他在一次次试验中摸索经验,技艺也随之不断提高。比如在创作大型面塑作品《关公》时,为表现出战袍的层次感,他捏了三层衣服套在骨架上,战袍上的龙头栩栩如生,就连龙牙也捏得尖尖的,每个细节都注意到,这也让人物更加饱满生动。
指着自己的面塑作品《飞夺泸定桥》,梁建国神采飞扬地向记者介绍:“要让人物生动,就必须注意细节,比如做红军手里拿着的手枪,我当时翻了很多资料,参看了许多画家创作的飞夺泸定桥画作,最后又琢磨了好几天才动手捏。你看这里,每个红军战士手上的枪都是这样的,这才符合历史。还有桥上的铁环,也是我自己用铁丝制作的。”
传承民间传统艺术
他将爱好变为信仰
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和摸索,如今的梁建国创作面塑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心得,他除了埋头研究自己的作品,也常通过看书吸收新知识。每次作品在成形之前,他起码得构思一个月以上,直到作品在脑子里成形,才开始动手。正是由于这种精雕细磨,他手上诞生了许多精美的面塑作品。
在位于乐山中心城区乐山广场附近的嘉州记忆展厅里,一组组梁建国创作的面塑作品被摆在显眼位置,《扯贰柒拾》《弹棉花》《卖豆腐脑》《耍猴戏》……各种色彩艳丽、人物表情生动的面塑作品,将乐山本土风俗一一生动展现。
“乐山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城市,面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塑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可以为乐山文化增添亮点。”梁建国表示,如今他正酝酿着做全套乐山民俗文化面塑作品,生动呈现乐山民俗。
近几年来,梁建国创作的面塑作品走出了乐山,先后参加了四川美术书法作品展、四川首届乡村艺术大展等。他的面塑作品,越来越有名气,受到人们的青睐。
梁建国告诉记者,从最开始的爱好变成了现在的一种信仰,他对面塑技艺的追求始终不变。面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他很多启发,也让他注意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这几年,有不少人闻名前来跟着梁建国学面塑,让他很是兴奋。“民间传统艺术需要传承,我愿意努力推广面塑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发现它的魅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对面塑产生兴趣,这门老手艺就将一直传承下去。”梁建国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